大兴安岭森林保护获成效 林业工人转型遭遇困境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1-10-13 09:30 |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大兴安岭是一片富饶的林区,这得益于上天的厚爱,也得益于这些年来人们对于它的加大力度的保护。而对于曾经工作在这片森林里的伐木工人来说,这些年来他们逐渐向护木工人转型,而这种转型对他们来讲无疑就意味着工作机会的减少和工作收入的骤减。怎么能够在保护森林的同时也保护住这个人群呢?本台记者白岩松最近就在林区采访,我们接下来就要听他对这个问题的采访和分析。岩松你好。 评论员白岩松: 董倩、观众朋友大家好。 董倩: 首先一个问题,你的名字里面后边两个字和大兴安岭林区有没有关系? 白岩松: 首先我必须要承认我的名字天然地好像就跟林业工作紧密相关。你看,不过是在茫茫林海当中我只是其中的一棵树,我现在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所在地牙克石电视台的新闻演播室里给大家带来这方面的报道,到了林区之后自然要关注这十几年林业的发展,因为从1998年底以来,整个中国林业正在完成巨大的转型,由过去木材生产加工向生态保护转变,也就是俗称由砍树变成种树和养护的,在这方面成效显著。但另一方面在采访当中我们也看到,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这50万林业人为此承担巨大的镇痛,而且用自己的生活甚至说命运的转变承担着巨大的代价。我们怎么样一方面去保护好树,另一方面也能保护好人,让改变有很多树能留下来,也能留下很多人愿意做林业工人,但愿我说的这个不是危言耸听,好,走进大兴安岭。 (播放短片) 本台记者白岩松: 我现在是在内蒙古牙克石市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的大门的外面。内蒙古的大兴安岭林业面积超过了十万平方公里,跟江苏省差不多大,在这个大门的外面,在它的右手有六个字,叫“实施天保工程”,也就是说天然林保护工程从1998年开始了,通俗地讲就是不能砍树叶了,只能去进行养护了。这边有一个加快调整,举一个例子,这儿的林业职工平均收入只是呼伦贝尔地区平均收入的一半,因此,方向很明确,可是挑战也非常大,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咱们首先还是向林子里去走吧。 解说: 距离牙克石150公里,海拔1456米,这里是大兴安岭南路高点摩天岭。3个多小时的山路,70度的陡坡,在登约643级台阶,森林防火瞭望员颜士文就住在山顶。 工作人员: 收到请讲。 绰源林业局森林防火瞭望员颜士文: 你那周边正常吗? 工作人员: 周边正常。 颜士文: 那好了,再会。 工作人员: 你那边有情况? 颜士文: 没有,正常。 工作人员: 好了再会。 颜士文: 再会。 想家(是肯定的),工作在这块,想家(没办法),主要是寂寞。 记者: 怎么排解? 颜士文: 怎么排解?没事就上(瞭望)塔,来回走走,喊几声,特别早晨跟晚间,一喊相当拢音。 记者: 喊什么呢? 颜士文: 唉。 解说: 遇到过黑熊,遭到过雷击,山下近7公里远的地方背水吃,山上近20年监测捕捉过50多起火情。在大兴安岭和颜师傅从事同样工作的人还有很多,而其中有不少人都经历了从伐木工人到管护员的身份转变,而这样一个转变和一个简称为“天保工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字幕提示:1998年10月31日新闻资料 片中解说: 大兴安岭天然林保护工程自1998年8月实施以来进展顺利。 解说: 天保工程实施十多年来,大兴安岭林区的木材产量逐年下降,由最初1998年近350万立方米减少到2010年近230万立方米,而政策性的减产也使得林区岗位减少,很多林业工人转岗或买断工龄下岗。 图里河林业局党委副书记刘然: 林业那会儿是最辉煌的时候,那会儿一说,外地好多姑娘都愿意嫁给林业工人,以林业为荣嘛。吃了一辈子大木头了,一说转业要转型了,我们够觉得无业可就了。 解说: 刘然所在的图里河林业局是大兴安岭1952年第一个建立的林业局,曾经产量最高,有多部电影小说以这里为母本创作。而天保工程刚实施就减产一半,一下子有四千多名林业工人闲置,企业也开始研究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进行产业转型,发展旅游、林产工业等进行增收。 刘然: 放下斧头的这些产业工人,现在一个是管护,再一个就是说搞旅游,再一个就是搞多种经营,现在你看我们酒业、药业,再一个就是自谋职业。 图里河林业局原职工李继林: 当时我是采伐工身份,但是我现在做工艺。 解说: 李继林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当过十多年伐木工人的他在林区减产后自谋职业,还和森林打交道,经营工艺作坊,材料全都是废弃树枝、树皮等。 李继林: 那时也挺难,等到天保工程实施以后,没有这些工作了,没有这些工种了,很多人干一个工种干不过来,这样的话,自己去选择一条道路自己走。 解说: 李继林手下的70多名工人大多是天保工程实施后,买断工龄再谋岗位的工人,林业局为了鼓励职工另谋出路,也为他们提供了免费场地支持。 图里河林业局原职工傅常春: 这个就不用戴了,这个上树时候必须戴的,你不戴这个不行。 解说: 安全帽、电工具,傅常春现在还悉心珍藏着自己当年做伐木工人的工具,自谋职业的他历经无数失败尝试,最后选择养殖木耳,他还得到扶持承诺,如果木耳没有销路,林业局按市场价全部收买。 白岩松: 过去我们这儿管林业工作叫“林大头”,因为它非常富,现在可能得叫林头大了,不仅头大,而且头疼,因为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容易,不过我们先来看看巨大的天保工程实施之后的成就。大家可以看,“截止到200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累计造林18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开发初期的56.49%提高到77.17%,累计为国家提供1.7亿立方米木材和大量林副产品,直接上缴利税费160多亿元。”可以说实现了北方这种生态屏障,包括生态安全做出了巨大的一种贡献。但是任何一个问题,看到这一面的时候就会看到另一面,我们看到另一面的时候,不许砍树了,就等于直接把自己的钱都要砍下去,由原来一下子生产五六百万立方到变成230万立方,又砍到现在二期工程时的110万立方,十几亿、几十亿咵就没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有几大难题摆放在现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面前,第一个就是欠的债还不上了,过去生产的时候,虽然国家也减免了一些,但现在还有八九个亿,可是你不能砍木头了,你就没钱还债了,但是压着他们喘不过气来。第二个就是基础设施太差了,比如说道路没钱去修,然后有很多地方没有电,有电一天花一点。这一点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也谈到了,他说,“林区面积广、人口稀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大投入,说话得算数但愿,另一方面将优化林区局场和城镇布局结合起来,有效地配置使用资源。”国家发改委也列了未来几年改善电、路等等一些计划,但愿都真的能够实施,而不只是一个计划。第三个,我们也看到现在这50万林业工人在社会保障待遇方面历史欠帐太多,举一个例子,其中大集体工人,还有知识青年这种林业工人有很多都没有社会保险,而且知识青年工人是八万多人,说起这一些还要谈到最难的是改善民生,比如说他们住的棚户区改造就是非常难,我们先看一个航拍的镜头。 |
责编: 罗孙志 稿源: 央视《新闻1+1》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