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
文化产业,道路越走越宽广 |
——宁海文化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1-10-19 08:10 |
记者王海明 宁海新闻网讯 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构建,原汁原味的木结构老式民居点缀,诗情画意的江浙私家园林布局……光看外观,你或许会以为这是江南的某个旅游景点,而走进去后你将发现,这里可谓是真正的“别有洞天”,其中的各色文化展示区“乱花渐欲迷人眼”,令人目不暇接:一楼是工艺美术交易区,二楼是文化产品主展示区、茶文化展示区、艺术集聚区、设计创意区和艺术培训区,三楼是主题文化会所和博览区,我县各类文化和工艺美术资源在这里将得到集中展示和演绎。 这是我县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的以艺术创意为主的大观文化园。该文化园不仅将被打造成一条融研、产、展、培、销一体的工艺美术特色街区,也将被培育成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孵化器。 随着我县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繁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县长褚银良在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时指出:“文化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和新兴产业,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转变我县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科学有力的举措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全县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文化如何更好地实现产业化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发展,正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通过大观文化园的建设,打造出一个工艺美术特色街区,构建文化产业新平台,这正是我县近年来积极谋划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文化要走产业化道路,体制改革须先行。县委、县政府根据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间资金丰盈充足、民间收藏人员较多的特点,积极探索完善“公助民办”文化建设体制,深化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台《关于鼓励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促进个人和民营企业出资建造博物馆,并给予政策倾斜和适当资金补助。政策一出台,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 在“公助民办”模式的推动下,我县十里红妆民俗文化得到不断发掘和弘扬:从原来的民间收藏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占地仅5亩的个人收藏仓库到如今总投资近2亿元占地108亩的十里红妆博物馆;从个人家庭作坊到成为新兴的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从农家小院的文化展示到参加联合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展出;从默默无闻的地方文化到央视《探索与发现》栏目和《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刊出,并编成电影、舞剧(还有即将出台的越剧、平调)在全国上演;接下来还将筹划成立“十里红妆”产业发展集团,下设两个子公司,从事开发生产相关工艺产品、古建筑修建工程,和经营演艺、婚庆策划、婚俗表演等项目……十里红妆在品牌越来越响的同时,也率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化道路。 除十里红妆外,我县的东方艺术博物馆、宁海民俗博物馆、宁海古船馆等项目都有序启动,并形成了以十里红妆博物馆和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民俗文化产业群。 政府推动,市场启动,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入民间力量和民间资金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建设,不断加快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要走产业化道路,必须和旅游、民俗、体育、休闲、制造等产业相融合。 近年来,我县着重突出培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等产业,推动了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如果说连续举办九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是宁海通过文化旅游打响地方品牌、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一篇鸿文、妙文,那么建设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和徐霞客古道,用这两条线把宁海境内散落各处的文化旅游景点串连起来,形成一条文化旅游的“珍珠项链”,则自然是宁海县委、县政府的又一大手笔。 2010年,宁海顺利建成全国第一条符合国家标准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步道建成和使用一年多来,已吸引全国各地近百万人次前来行走体验,仅是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就吸引了15.85万名游客前来体验,仅旅游收入就达488.2万元。 不仅如此,登山健身步道还带动了当地户外运动发展,我县陆续建成20多家户外运动俱乐部,从事户外产品的生产企业也达60多家,年销售12亿元。其中,深甽镇已建成为“全国运动杖之乡”,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设的综合效应日益显现,无疑让宁海尝到了甜头,县长褚银良亲切地称之为“步道经济”。 文化要走产业化道路,还要和富民结合起来。 基于此,宁海着力推进前童古镇4A级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深入拓展许家山村石头文化内涵,进一步打响桥头胡街道双林村、胡陈乡东山村、力洋海头村、越溪乡王干山村等乡村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 以许家山为例。我县近两年来有计划分步骤地对许家山村石头风情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开发建设,并及时启动历史文化名村创建工作。经过努力,把许家山村打造成了一个以原生态石文化和梯田风光特色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并通过旅游开发,带动了石头村村内农家乐和村民传统业态发展:扶持开设了5家农家乐,策划挖掘了“农嫁十二碗”石村特色农家宴,挖掘布置了麻糍坊、豆浆坊、番薯面坊、酒坊、阿婆饼作坊等11大民俗传统业态。去年的中华(许家山)石头古村文化节期间,一个小小的原本不为人知的许家山村接待游客竟达3万余人次,综合收入近23万元。 …… 然而,宁海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文章的雄心显然不会止于此。县委书记王剑侯这样表示:“要依靠当地文化优势,把名人效应、文化创意与工业经济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放眼“十二五”: 宁海还要把“十里红妆”博物馆区域打造成为中华婚俗文化主题公园,让这里成为情侣们向往的“伊甸园”; 还要结合县会展中心,打造出以会展设计服务为主,整合装饰广告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和影视拍摄资源的文化会展业创意园区; 还要打造集生态文化创意体验、休闲旅游、田园观光、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农家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创意城; 还要打造潘天寿书画艺术城,集聚一批“三雕”、书画生产等企业;建设一个占地900亩的印刷产业城;建成一个总面积16300平方米,具备多功能、全方位、高品质一站式文化消费服务场所的书城; 还要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一个城市夜生活文化休闲产业园区…… 在文化产业化发展这条星光大道上,宁海正阔步向前,道路越走越宽广。 |
录入: 黄浓珍 责任编辑: 罗孙志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