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专题 > 纪念《徐霞客游记》开篇400周年 > 霞客探讨 正文
     高级检索
 
浅议《徐霞客游记》与人地和谐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3-04-16 14:36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

  对于依靠地球上十分之一的耕地养活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我国来说,人地关系始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基本问题,人地和谐已成为一个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重大战略。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央的重大决定,而人地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曾发表了一系列构建和谐社会的权威论述,其中特别强调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前提。作为“人类家园”的地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并使其造福人类的历史。但是,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人所共知,地球上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时,地球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有鉴于此,就决定了人类必须在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所允许的范围内去谋求自身的发展。

  针对我国土地、淡水、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及环境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所构成的严重制约,中央早已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同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上述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和切实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下面,结合研习《徐霞客游记》,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徐霞客游记》关于人地和谐的记述

  《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是一部杰出的科学著作。几十年来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学者们从地学、历史学、旅游学、文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角度,对《游记》的贡献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总结和探讨。随着对《游记》研究的不断深入,《游记》在许多新的领域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正被人们所重视和挖掘,《游记》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促进人地和谐方面的贡献是其中最值得提到的亮点。正如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8月24日为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大会而撰写的《贺信》所说:《游记》的贡献不仅在于运用他(徐霞客)人文精神的大文字与科学精神的真文字,将华夏民族赖以生存的山川大地予以逼真的描述,而且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自我意识方面,完成了它开拓性的全方位生态探讨与审美观照。同时温总理还指出:当前徐学研究正在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特别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全球和平发展、提高人类自身的人文与科学素质”这个“人文基础与终极大方向”上在不断地深化。温总理的论述不仅深刻地指出了研究《游记》和发扬徐霞客精神的深远意义,而且高瞻远瞩地向徐学研究的同仁们指明了进一步深化徐学研究的方向。

  纵观《游记》,可以发现许多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记载和论述。因篇幅所限,下面略述几例。

  徐霞客在《游记》中大量记载所到之处的迤逦风光,对优美生态给予高度赞誉,字里行间无不充满对人地和谐的崇尚和追求。“驰骜数千里,踯躅三十年”,访奇探幽,寄情于山水,“寻山如访友”,不仅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而且将自己融入自然,忘情于自然,在赞叹自然风光的同时,抒发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切身感受,这在《游记》中有充分的体现。例如,《游太华山日记》写道:在陕西商州南境的小舟上,“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峦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坐船头,不觉欲仙也!”,秀丽的自然风光竟使徐霞客觉得是在天上而非人间。作为开篇游的《游天台山日记》写道: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喜态”两字用来描述人的愉悦心情并不特别,可是用来拟人化地描述自然景色正是何等的巧妙,字里行间充斥着“天人合一”的理念;接着还写道:“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雨后天晴周围变幻莫测的景色,令徐霞客是那样的兴奋,以至忘却了攀登高山的劳苦。《浙游日记》记载徐霞客在浙西乘舟旅行,看到周围“江清月皎,水天一空”的如画美景,顿觉“此时万虑俱净,一身与村树人烟俱融,彻成水晶一块”。晚年在云南马龙,徐霞客目睹“箐木森郁,微霜乍染,标黄叠紫,错翠铺丹”的秀丽景色,竟然产生了“令人恍然置身丹碧中”的感受。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初四,徐霞客在云南鸡足山观赏玉龙阁后的瀑布,看到“瀑布从玉龙阁下隤,坠崖悬练,深百余丈,直注峡底,峡逼箐深,俯视不能及其麓……。踞亭俯视,绝顶浮峦,中悬九天,绝崖溃雪,下嵌九地,兼之霁色澄映,花光浮动”,如此绝佳美景,徐霞客不由发出了“觉此身非复人间”的感叹。《滇游日记四》记载,在螳螂川以北,“隔川茶埠,村庐缭绕,烟树堤花,若献影镜中。而川中凫舫贾帆,鱼罾渡艇,出没波纹间。棹影跃浮峦,橹声摇半壁。”目睹如此生机勃勃的如同桃花源一般的迤逦风光,徐霞客再次产生了“恍然如坐画屏之上也”的感叹。象这样将自身与山水交融、体现“天人合一”哲理的记载,在《游记》中比比皆是。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是什么精神力量驱使徐霞客在考察中能做到“升降于危崖绝壑,搜探于蛇龙窟宅,亘古人迹未到之区,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

  徐霞客关爱自然,将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中,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正因为这样,他在盛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必然对乱砍滥伐这样的干扰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现象非常不满甚至深恶痛绝,《游记》在这方面也有许多记载。例如,《游太和山日记》写道:“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独三将军树巍然杰出耳。”意思是在嵩山、少室山之间,除了三将军庙附近,从山麓到山顶林木都已被砍伐殆尽,以至出现山秃石裸、一片荒凉景象,徐霞客对于这样无节制地砍伐林木的做法颇有微词;反之,他对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的太和山自然景观则赞叹不已。同样是《游太和山日记》写道:“太和则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并指出缘于“盖国禁也”,它不仅高度赞扬太和山的自然林木保存得那样好,而且指出其原因在于“国禁”,也就是国家的禁伐政策,可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中实行严格的依法管理是多么地重要。再如,《楚游日记》中记载徐霞客在湖南道州至永明的一路所见,“松之夹道者七十里”,徐霞客盛赞其“栽者之功,亦不啻甘棠矣。”给予了植树造林者高度的赞誉。但是在进入贵州后徐霞客发现:“自入贵省,山皆童然无木,而贵阳尤甚。”前后对比,徐霞客对当地保护林木不力的感慨一目了然。

  实际上,徐霞客在《游记》中多次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一些地方的老百姓随意焚山砍木、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满,《游记》非常详细和真实地记载了这类受到严重干扰甚至破坏的生态环境。例如,《楚游日记》记载:在云阳仙登山跋涉,“二里,复得登顶,北望前西下之脊,又隔二峰矣。其处岭东茅棘尽焚,岭西茅棘蔽山。……又南一里,再下二峰,岭忽乱石森列,片片若攒刃交戟,……”并提到“茶陵人自东而来,烧山为炭”。我们可以想象,正是由于当地人毁林烧炭,焚掠山林,才造成“茅棘尽焚”、“乱石森列”这样的不良自然环境。

  诚然,自然景观的变迁特别是森林的破坏也不都是人为原因,其中也有自然原因,《游记》对此也做了实事求是的记载。例如《滇游日记九》写道:在滇西打鹰山附近,徐霞客听“土人言”,说在三十年前,当地“皆大木巨竹,蒙蔽无隙,中有龙潭四,深莫能测,足声至则涌波而起,人莫敢近”,所描述的完全是一种保持良性发展的自然生态;可是后来“一雷而震毙羊五六百及牧者数人”,并发生“连日野火”,导致“大树深篁,燎无孓遗,而潭亦成陆。”不仅生动地记载了该地自然景观的变迁,而且指出是因雷电引起的“连日野火”使得森林彻底被毁。总之,不管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徐霞客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二、《徐霞客游记》的启示

  地球上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特别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刺激生产力的发展,不惜一切代价,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和强度攫取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结果导致大自然向人类实施报复,目前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正在从局部蔓延至全球。森林被大面积砍伐,草原过度放牧,湿地遭到破坏,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土地沙化、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等各类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从我国来说,已成为全球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植被退化、气候变暖、风沙肆虐、土地退化等问题在一些地方越来越严重,已直接威胁到国家和区域的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并间接危及人民健康和社会长治久安。因此,切实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和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而且也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不久前,面对当前炙热的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政府向世界传递了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原则和立场:中国的发展将不重复发达国家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方式,而将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即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以使整个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处于稳定、和谐发展的状态。

  如上所述,《游记》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因此,学习和研究《游记》的将有助于人们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观念,从而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游记》给我们的启示,首先是要倡导一种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以朴素的“天人合一”理念建立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所有资源,包括清洁的空气和饮用水,茂密的森林、广阔的草原以及各类动植物等,它们如同人类的心灵与躯体一样密不可分。因此,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完成从对自然发号施令到善待自然的角色转换;而实现这一角色转换,需要一种新的伦理学来支配我们的行为,建立适应这种角色转换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游记》对于这种新的伦理学的建立是很有启发价值的。

  其次,要倡导一种循自然之道、拜自然为师的理性态度。纵观历史上许多古文明的兴衰,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玛雅文明、哈巴拉文明的兴衰,可以发现,它们之所以从强盛走向衰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发展文明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遵循自然规律,过度开发利用自然界,甚至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开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严重受损以至崩溃,最终酿成文明的衰败。因此,人们应认真吸取这类历史教训,以循自然之道、拜自然为师的正确态度从自然界获取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只有这样,人类才能逐步摆脱目前在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困境。

  再次,要利用一切手段和场合大力宣传和普及保护自然、拯救自然,使得保护自然、拯救自然不是停留在人们的口头上,而成为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要使大家真正懂得,几千年来人类在不断“征服”自然的同时,也为自己造成了目前品尝自身所酿苦酒的后果。例如数据显示,主要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近200余年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一直在缓慢上升,而且已经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今后,如果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依然我行我素,可以预计,更为严重的全球性气候变化事件和环境悲剧终将而至。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向徐霞客学习,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使得人类在繁衍和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既受益于大自然的恩惠,又能使大自然获得良性发展,以更好、更持久地造福于人类。

录入: 罗孙志   责任编辑: 罗孙志   稿源: 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文峰论坛最新帖子
文峰论坛最热帖子
  新闻推荐:
·车来车往 耄耋老人踟蹰不前 助人...
·破坏水利设施,要不得!
·380平方米鸭棚毁于烟花爆竹100余...
·一“瘾君子”无视社区戒毒被强制...
·验光大有讲究
·桥头胡街道的“聊天长廊”值得推广
·短信通知领社保金 骗人的!
·党员认养绿地争当“管家”
·党员赴革命老区重温历史
·赵家山村民将喝上“放心水”
  图片推荐:
兴宁环岛改造工程即将完工
赵家山村民将喝上“放心水”
党员赴革命老区重温历史
党员认养绿地争当“管家”
桥头胡街道的“聊天长廊”值得推广
车来车往 耄耋老人踟蹰不前 助人为乐 泥水师傅热心搀扶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