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洋原是三门湾深处一个海积小平原,它的老街西端至今仍有一处地方叫“蛎埠滩”。它背靠盖苍山,面临沥水溪,被称为“苍山之麓,沥水之阳”的好地方。古时认为山之南与水之北都属于阴阳学说中的阳位,以此得名为“沥阳”。村庄前面有座山叫门前山,俨如门户,山前海港叫山下洋,山后叫里洋,一度村庄俗名便叫里洋。后当地人取“沥水”和“里洋”首尾各一字叫作“沥洋”,一直到了1962年政府更名为“力洋”为止。
早在唐代,力洋北首从盖苍山延伸下来的大坑山蛇头峧蛇耳地方,就有一金姓家族定居于此,叫蛇头金,1984年在此建塑料厂房奠基时,发现过它的废墟。力洋有一座千年古寺圆通寺,据光绪《宁海县志》记载,始建于盖苍山南麓,后徙于力洋村北二公里处的里岙,唐贞元初(785)有太守单道乾由山西致仕还乡,居于圆通寺,年迈无嗣,将所有田产尽舍于寺,使得寺有恒产。按此记载,力洋与圆通寺都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了。又据《叶氏宗谱》记载,南宋丞相叶梦鼎少年时曾捐资在力洋西边的力洋岭脚建庵(约1224),名“沥阳集庆庵”,继又扩建两厢,辟为书院,一度在此读书,此庵亦将有八百年历史。以上材料证明力洋是个历史悠久的村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力洋的行政区名是宁海县朱开乡辟邪里十七都二图。清雍正六年(1728)设庄,称沥洋庄;嗣后沥洋庄集市兴起,又称沥洋街。民国以来,力洋历经建乡建镇,都是乡镇治所。解放后,力洋是力洋区和力洋乡两级治所。1958年10月,宁海、象山合并为象山县,县治设力洋历时半年。现在是力洋镇镇区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