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种子”遗泽长 |
王海明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3-11-15 08:15 |
相对于方孝孺读书为学方面的造诣,人们了解或传诵更多的可能是他道德、气节方面的事迹。尤其是面对篡位的燕王朱棣,他铁骨铮铮、大义凛然,誓死拒绝为其起草即位诏书,以至于最后被灭十族,更是将这种宁海人的正气和硬气表现到了极致。 然而,方孝孺无疑是一代鸿儒、大学问家。他的出现,当时就有人叹为“程朱复出”,有人誉之以“百代儒宗”。后人黄宗羲则评价说“如逊志者,盖千载一人也”,并将他列为明儒第一人,称他为“有明之学祖”。方孝孺好学重道,被誉为“读书种子”,文章推为天下第一,“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是开明初学风、士风之先的领袖人物之一。 方孝孺主张人人可以为圣贤,并把成为圣贤作为自己求学的最高目标,而且“未至圣贤,终身不止”。他同时提出“以行为本”,强调学以致用,反对死读书,做两脚书柜。学做圣人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行圣人之道,以良好的学问道德治理天下。因为有这样崇高的志向,所以他小时候看见书上印着古代圣贤或者良将良相的图案,就“欣然有慕学之志”。方孝孺少时即潜心向学。父亲为了他能静心读书,专门将村背后小山上祖上留下来的几间房子进行修葺(陵南谷草堂)。方孝孺在这里发奋苦读,有时风雨大作也不以为然,仍怡然自得,几近于忘我。他读书“日盈寸”,心无旁骛,而且每天坚持。后来拜师在太史公宋濂门下,更是潜心学习,刻苦非常,学问日有精进,以至于宋濂情不自禁地赞叹他为“百鸟中一孤凤”。 方孝孺不仅自己潜心学问,而且乐于教授。特别是在宁海的前童和陕西的汉中,都有很大的影响。他在前童“石镜精舍”讲学,兴之所至,时常“雄谈为绝倒,空谷腾欢声”,甚至“深夜张华灯”,通宵达旦。由于方孝孺勤于教授,精于讲学,“石镜精舍”的名气一时大振,不仅本地的好学子弟拜其为师,浙东其他地方的名家子弟也纷纷慕名前来投到他的门下。他受朝廷委派去陕西汉中担任府学教授,每天与学生们讲学论道,不知疲倦,几个月下来,就在汉中一带形成了很大影响,以致后来“山南之人皆知向学”。方孝孺的教授为两地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风气。明清以来,我县前童崇学之风经久不衰,与方孝孺两度到此讲学不无关系。同样,受其影响,他的老家大佳何一带,数百年来人们都非常尊师重教。 方孝孺虽然生活在六百多年前,但他在读书求学方面对于今天的我们同样有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譬如,他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他把学习提升到了这样一个层面——“人孰为重?身为重。身孰为大?学为大。”如果不学习,则“流为禽兽”,“与禽兽同归”。譬如,他求学的主动性。在宋濂门下求学期间,他有意识地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师长、朋友,经常与他们探讨学问,这些对他学业上的进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再譬如他治学的态度。方孝孺提出“学须有疑”,书要多读,但“不可尽信”,不能盲从前人的结论,要敢于质疑,并细加考察,这种怀疑精神也正是今天很多人所欠缺的。还有他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就是强调学以致用。尽管我们现在学的知识和方孝孺时代的知识大不相同,我们现在的“用”和彼时的“用”也不一样,但是他对人们不要死读书、读死书的告诫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而且永远不会过时。 “读书种子”方孝孺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十分宝贵的,无论道德、文章都遗泽长远,值得后人铭记和弘扬。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新的时代呼唤更多新的“读书种子”,愿我们这块曾经诞生了“读书种子”的土地上,有更多人来争做“读书种子”,让崇学之风在缑乡大地愈刮愈烈。 (作者著有传记《方孝孺传》、散文随笔集《南辕北辙》)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赵维华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