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网评:让担当的品性成为青春的习惯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4-05-19 16:17 |
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系列评论④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这是无数人曾誓言青春无悔的标准台词。但敢不敢面对这份“无悔”的渴望,能不能去追求内心理想?其根本还是在内心的勇气和魄力。人生的关键时刻只有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而自由的第一个意义正是担负自己的责任。只有“担当”成为了青春的习惯,一条“无悔”前路才能铺就开来,在时代洪流中,承载起自身、社会乃至国家、民族的梦想与未来。 梁启超曾说,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时常听人感慨生活不易,可事实上,放弃追求理想,而囿于眼前可见的名、利,以及刚好置身的所谓机会,再摆出若干条的“无奈”,反过来又因自己“不理想”的状态抱怨吐槽,这不是担当的态度,而是推脱。 当然,理由很多。起初是为了谋生自立,当然还有为父母家人,而后则是为出人头地。细说起来,则一定是房子、汽车、生活质量,甚至还有未来的养老等等。反正,总有困难无法解决,并且所谓的困难,都不超出眼前可见的利益。 我们都曾羡慕别人甚至古人的洒脱,崇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鄙视“为稻粱谋”的庸常,并立志做一个有追求有担当的人。我们这代人的成长历程中,曾经振奋鼓舞过的,有从军戍边的动员,有“到西部去”的号召,还有去农村当大学生村官的机会。但在有些人的“权衡”下,这些内心曾经的激荡往往被放到了一边。 当然,所谓担当,是有多个层面和维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担当就是承担责任,任何岗位和身份,都有需要担当的内容涵义。最怕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却不去努力提高水平能力;悲悲戚戚,牢骚满腹,抱怨平台不好,既厌弃又不放弃自己的角色。最后却把责任推给“时代”,归于“无奈”。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不管过去还是当下,我们所景仰、向往的有担当和追求的人,其实一定也需要面对柴米油盐,他们也需要安身立命,也承担着家庭角色,也有不可回避的基本需求。年轻时代的毛泽东本来有稳定的教师工作,但他放弃了,又是弃文从军,又是毅然北上,去寻找真理。女航天员刘洋和我们很多人差不多同龄,相信她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一样多,她既是父母的女儿,又是丈夫的妻子,但她因为有勇气和魄力,有担当的品性,才终于实现自己一飞冲天的梦想。 很多人不愿意和刘洋比较,说没有那个平台。其实,刘洋在飞船里的一方平台,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她不懈追求,一步一步走过去的。可以说,在当下“中国梦”的宏大背景之下,任何时代都没有比现在更丰富的可资实现梦想的平台。 再举个“北京好人”李高峰的例子。他刚到北京的时候,连份工作都没有,更别说什么平台。但他不想闲着,就去捞河沟里的垃圾。河沟干净了,他就快乐,认为自己有用。天天捞,年年捞,甚至被人当成傻子。日常,对别人他有忙就帮,有难就救。因为成为习惯,他到处都能看见发光发热的平台,随时能享受到“担当”带来的快乐。如今,他已经带领着一支一千多人的志愿者队伍。 笔者接触过的执着追求理想的年轻人,还有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与世隔绝的独龙江当军医的李金徽,有放弃澳洲百万年薪回国成为181名孤儿爸爸的马乐。因为有勇气和魄力,担当成为他们的品性。在担当面前,许多年轻人认为的道道无法逾越的困难,因为不在意,在他们眼前竟成乌有。他们因为恣意追求理想,已经享受到担当带来的内心快乐。 担当是一种态度和习惯。做到担当,其实大可不必一定要“放弃一切”,远走他乡。面对身边的每个人,遇到的每件事,手头的每份工作每项任务,扮演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担当与否的两种选择。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勇于担当才能体现青春的价值,才能拥有自信,畏首畏尾,不敢抉择,自怨自艾,抱怨吐槽,这不是青春应有的态度。 当然,这是一个变化且复杂的时代。面对各种思潮相互激荡,面对纷扰的社会现象,面对理想和现实间的落差,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这时候,要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年轻人对自己状态的评价,最忌讳仅限于占有的快感或虚荣。世界很大,人生很长,看得到大局、大势,才能听得见责任的召唤,才能培养出担当的品性,并成为青春的习惯,最后走到更远。(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王海) |
责编: 罗孙志 稿源: 中国青年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