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乡祖训家规之—— |
西岙陈家人的千年守望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7月13日 10:14:27 |
三 有人说,古迹遗存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无声的诉说者。那么,我们仿佛可以从西岙村的四姓祠堂里窥探得知该村的一些别具特色的民风。当陪同参观的老书记陈万珍热心地介绍说:“村里有一座四姓合一的祠堂,很有特色。”乍看,感觉这座祠堂样式很普通,几乎与其他村落里的祠堂并无二致。深入了解之后,发现四姓祠堂,是陈、郑、周、王四姓合祠,分别是在京任职的右丞相陈吉甫、发运使郑霖、国子祭酒周成童、翰林学士王良宠,南宋度宗皇帝高度赞扬他们“生同乎里,仕同乎朝,文章政事历历可观,忠孝节义不愧科名”。于1267年八月十五颁下圣旨,并令这四姓子孙合用一祠,以祀其祖,因四人同里,且同朝为官,封四姓合祠,称“四大名宗”、“冢宰大宗祠”、“皇恩雨露”。这就是西岙宗祠的祠名的来历。 四位能者能够“济济一堂”、共处一室,这在别的地方是想也不敢想的事,但就在西岙村成为了可能,这样的情况实属少见,对后人的启迪意义非比寻常。我们不难设想,多年后的今天,西岙村民守望相助、共建家园,这要归功于那时沿袭下来的民风民俗,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历久弥新,绽放新时代的光芒。 陈万珍介绍起西岙村的古物遗迹是赞不绝口,其中村口的惠德桥两头有4只狮头龙门石,用他的话说是“举世无双,是绝色中的绝色。”走近一看,桥面荒草滋生,藤萝蔓延,就像一个脸上布满青筋的老者,岁月无情又无声无息地爬满了他的躯体,掩盖了他本来的面貌。但桥旁边围拢着层层叠叠的大树、枝蔓、野草,蜿蜒清澈的溪水从他身下流过,仿佛在向世人倾诉那段尘封的往事和早已散落在历史里的点点滴滴。 这座立于此已有700多年的宋代原真性石拱桥形制别致,做工精美。而最让人感到惊诧的莫过于桥墙南北各伸出一对有着王者之气的石狮头,一对张口,一对闭口。据说狮子本是镇桥吉祥物,“开口”,寓意进村亲近乡里,说好话、做好事;“闭口”,表示出外少管闲事、守法遵俗。 陈万珍告诉记者,这座桥坐落在村口,西岙村的村民们途经这里出去,到天南海北打拼生活,“闭口”的狮子寓意,希望他们出外谨记祸从口出,守法遵俗,做一个良好公民。最后,途经这里回到家乡,“开口”的狮子寓意,希望他们做好事,团结互助,亲如一家。 四 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西岙村民风淳朴,守望相助,不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名传遍乡邻,而且,村民们众志成城,“复活”了正月十八夜“行大龙”的民俗,再现了千年古村“双龙飞游”的盛景。 村民王硕珍告诉记者,清朝末年时,族里有一位有名望的人,为了保护村庄环境的完整,巧设良计,赢得族人信服,从而促进了村庄的安定团结。他故意事先安排把自家的马赶在山坡上吃草,这有违当时族里的规定,然后亲自带领一帮村民赶到,带头建议斩断马蹄,以此立威,以身作则。当村民得知前因后果时,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此后,村民团结一致,齐心合力。现在,西岙村常住人口近90%都是陈家人,同姓同宗,祸福与共。就在前年,村民陈某家中遭遇变故,急需一大笔钱,村民们自发组织捐款,你五百元,我一千元,筹得三四万元赠予陈某解决燃眉之急。 另外,经过南宋末年的显赫后,西岙渐趋平淡。处于车岙港要冲当年车水马龙的西岙,早已成交通末梢,“藏”在深山无人知,村里的经济也并不宽裕。抢救开发古村历史遗存,打造一个集原生态与独特文化气质的千年古村,成为萦绕在今天西岙人心头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西岙正月十八夜“行大龙”历史渊源悠久,代代相传,远近闻名。当地人把过春节称为“过小年”,过十八夜才是真正的过年。2003年,为了挖掘和保护这一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通过多方努力和筹集,西岙村成功仿制了大龙。除了上级部门的鼎力支持外,村民们也积极加入到挖掘这一文化遗产的队伍中,其中,陈国宝、陈善钧、陈德恩、陈日平等每次均有捐款,在家务农的村民们一百元、两百元捐“小头”,他们这些在外办厂或者在机关上班的人则责无旁贷地扛起了“大头”,两万元、三万元倾囊相助,又带队拜访苏州的抬龙师傅,制作了一条头高3.8米、身长32米的大龙。2008年秋,又添制了一条青龙,头高3.5米,长39米,需32人抬,西岙村专门请嵊州老工匠对西岙抬龙进行了改进,把20节32米长的大龙加长到28节39米,让它真正成为了“江南第一大龙”。每年的正月十八夜,一条长39米、头高3.5米的“青龙”,另一条长32米、头高3.8米的“黄龙”,由80多名青年壮汉抬着游走,再现了千年古村“双龙飞游”的盛景。 陈万珍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在外发展的村民们陆续回到家乡,商议筹集一笔资金,再打造一条仿真型大龙,让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芒,这也体现了族人的精神凝聚力,从他记事开始,父亲就经常用祖训来教育他,现在头发花白的他也常常用祖训,教导后辈子侄要互助互爱,团结一致。这位当了二三十年村支书的老人对祖训一直怀着敬畏之情。他说,祖训中的每句话都在时刻勉励、提醒着村民做人做事的准则。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