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文艺频道 > 桃源桥 > 前尘旧影 正文
     高级检索
 
叶梦鼎笔下的绿会亭
陈彬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7月13日 10:11:44

  绿会亭,显然是一座亭子。一座亭子居然能让朝廷大官叶梦鼎为它撰文作记,可见此亭不一般。要么该亭位于名迹胜地,要么该亭的主人很有威望,要么该亭本身有特别能吸引人的亮点。

  绿会亭位于何地?其主人是谁?叶梦鼎为它作记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到叶梦鼎的《绿会亭记》里去寻觅。

  文章是以“马坡雷峰俞君”这六个字开头的。

  “马坡”是现在的马岙。《宁海县地名志》载:“该村始居马姓,称马坡,有马坡庙遗迹,后通称马岙。”

  《马坡俞氏宗谱》载:“俞人厚(905-973)从剡东五峰徙居于此”。

  引文中的“五峰”在新昌境内,但并不是叶梦鼎在文后诗中“五峰秀压通灵画”的五峰。

  《宁海县地名志》:“五峰山,在县城西北20公里马岙乡中部偏西南处……南接龙王尖,北连前山岭,下为马岙村。”

  显然,此“五峰”非彼“五峰”,也说明了新昌有“五峰”,宁海也有“五峰”。

  “雷峰”既是五峰山之一峰,亦是三十六雷山之一峰,是三十六雷山和五峰之间的媒介。

  《嘉定赤城志》载:“三十六雷山,在县西三十里。自松坛至西溪、新田,沿栈道而上,峰峦累累如贯珠,凡三十六折,葛玄炼丹处也。面北,通马岙山坑。”

  “陟庭之北,有山崔丽,矗奇峰于四畔,发夷址于崇冈。于是,画基量楹,筑亭其巅。”陟者,登高也;庭为庭院,指的是马岙村;夷,即夷为平地,就是平整地基;崇岗无疑是耸岗;巅当然是山巅。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绿会亭建造在一处山岗上。马岙村四周最适宜于建造亭子的山岗非孟郊头岗莫属。

  孟郊头岗位于马岙村的北面,形似一根做麦饼用的麦饼杖,长不超500米,宽仅几十米,西与高山相连,一条从宁海通往新昌的官道横跨于孟郊头岗与高山的连接处。南、北、东均是陡坡,犹如陆地延伸进大海的半岛。山顶平坦,现为工厂。孟郊头岗又恰似一枝盛开花朵的花芯,四周环抱的群山为花瓣。若登临其地,临风四顾,衣袂飘拂,顿时心旷神怡,视野开阔,远山近树,尽收眼底。绝对是观赏山林景致的最佳去处,更不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叹。

  绿会亭的主人是俞应奎。

  俞应奎,字文叔。他的哥哥是俞应龙,被推荐为乡贡进士,他的儿子俞野棠,任四明教谕,但没有提及他的父亲。可想而知,他的父亲没有做官,也没有太大的名望。

  亭之所以取名绿会,叶林鼎以为“夹道兮槐阴午转,沩砌兮树荫春深;苔茸茸兮铺阶,草芊芊而绣地。物之成色寓诸亭,而融诸目者,莫非苍翠之荣也”。是的,绿色代表希望,绿色代表生命,绿色代表蓬勃向上。满目绿色,遍地青翠,万绿相拥,欣欣向荣。

  “及至良辰美景,月夕花朝,玉昆金友,桂子兰孙,揖宾朋,迓寮友,登斯亭也。凭栏远眺览胜,会于观瞻,环居列座,罗珍馐于几席。”家庭齐聚,友朋相会,品茶痛饮,赏景联句于亭里,亦如李白之豪饮,卢仝之细品,何其乐哉!

  绿者,景也!会者,人也!“以绿会名不亦宜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同样,造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聚会,主要是为了观赏景色。因此,叶梦鼎对亭子的描述只用了“挂飞檐于碧落,饰现彩于雕甍”这十六个字,而把大量的笔墨用在亭子四周的景色上。

  “临之四望,上而天开日朗,霄汉垂青;下而水秀山明,松篁拥翠”。置身亭上,眼观六方,上至蓝天,下至碧水,远眺竹木森森,近赏柴草青青。

  叶梦鼎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驰骋于深邃的时空之间,时随春夏秋冬轮转,身伴鲜花飞鸟遨游,顿时觉得“襟怀爽豁,胸次悠然”。

  “或泛荷怀于盛夏,或酌霞觞于暮春。时莺兮眈眈,协哥喉而婉转;彼鹤兮翩翩,偕舜袖之郎当。篱菊舒金,白衣对饮,墙梅破玉,处土同吟。”

  是呀,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晨霞暮云,约上三、五好友,登临斯亭。一边提壶续水,推杯换盏,吟诗联句,长谈短论,一边揽荫翳之绿松,摇曳之翠竹;赏芊芊之秀草,青青之苔藓;仰眺仙鹤翱翔天际,苍鹰博击长空;细聆黄莺之婉转歌喉,家雀之喋喋细语。禽鸟乐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乐也,乐山林,乐秀水,乐飞禽,乐世间之美景。

  于是乎,“揆时及物,即景与人”,“醉李白之千钟,百篇诗就;饮卢仝之七碗,两腋生风”,竟然不知“酒阑人散,天晚月明”。

  叶梦鼎深感“其致甚佳,为乐最深”,提笔为之作记,并以诗赞之,曰:“天赐高人乐考槃,美哉林壑有奇观。五峰秀压通灵画,双涧清调解愠弦。谷吐春花香细细,池涵秋月影娟娟。争夸胜概赢蓬岛,对景犹增眼界宽。”

  俞应奎是怎么请到朝廷大员叶梦鼎为他的绿会亭作记的呢?叶梦鼎在文中也有详细的记述。

  “余与公同庠,契厚,且久于今昔。余既擢公,亦登职,苦案牍之劳,叹曰:‘人生富贵,适意耳。奚为沉身于宦海耶?’遂解绶而归。”

  “庠”是古时的乡学。

  叶梦鼎与俞应奎曾是同乡同学,一直来两人交往颇密,情义深厚,也曾提拔他做官,俞应奎也奉命上任。但俞应奎觉得一个人的富与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到自己舒心就够了,何必穿梭于官场之间,忙碌于案牍之中,终日心身疲惫?他受不了那份苦,于是辞职回家,享受自己平静的生活。

  看起来,俞应奎确是性情中人。

  正因为叶梦鼎与俞应奎有这么一层关系,俞应奎一请,叶梦鼎则欣然命笔,使绿会亭之名留传至今。

  时间过去了800多年,绿会亭肯定不复存在,不知马岙俞氏族人还记得此事否?亭基尚在吗?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感动!让我们记住这些身影
·扶正倒伏农作物
·灾后防疫保安全
·灾后自救 党员先行
·修铺大棚膜
·桃农自救减损失
·消毒养殖塘
·上当受骗的人还不少
·好消息:高校助学贷款期限最长延...
·今日入伏,阳光总在风雨后
  图片推荐:
固堤坝减损失
感动!让我们记住这些身影
扶正倒伏农作物
灾后自救 党员先行
修铺大棚膜
桃农自救减损失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