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带养殖户的“海漂”之路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7月22日 09:14:56 |
为了节省开支,郑绍义的妻子陈勇凤成了晒场上的主劳力。 阳光透过云层,渐渐微弱,时值黄昏,东南风渐起,养殖户们忙着收起半干的海带,以免潮湿的风将一天的晾晒成果付之东流。放眼望去,整个海岸边,搭起的木桩上晒满几万条海带,整齐罗列,好不壮观。 在象山港的一个无名海岛上,已仅剩几户养殖户操持着海带养殖产业。回想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整片海域都是海带养殖,仅大佳何镇的养殖户就有30多户。但之后随着其他高附加值养殖增加和养殖户改行转业,自2000年起,大佳何镇也仅剩一户海带养殖户坚守着“海漂”之路。那些年集体养海带、晒海带的情景早已成了历史,永远留在了海湾旁村民们的回忆中。 “漂”在海上的人家 天才微微亮,郑绍义便带着3个工人开船进岛,朝阳照映在海面上,泛起点点涟漪,从岸边驶向海岛,需要半个小时。 “每次进岛,途中枯燥,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着朝阳慢慢从海面升起, 20多年了,还没看厌。”这样的景色是海上独有的,也已然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郑绍义拥有880亩海域面积,用来养殖海带,每年可产海带5万多公斤,海岛就是他的宝藏。行近海岛,远远便能望见,海面上,一排排浮标迎风飘动,浮标下长着一根根墨绿色的海带,成了象山港一道独特的风景。 太阳还未升高,清晨的海风微冷,郑绍义裹紧外衣,用一头镶嵌着铁质的弯钩,把整片的海带勾起来,一扯便带到竹排上。一根湿海带长约1米,重量在3至5斤,海带由麻绳连接,需要耗费大力才能收割。郑绍义边扯麻绳,边将海带扯上竹排,不一会竹排上堆高了。 经过3个小时的收割,海上的竹排都已小山迭起,满满当当。岸上,炊烟渐起的大棚屋,昭示着母亲备好了丰盛的午餐。 满载的船只回到岸上,工人们便穿着防水的油裤,把海带卸到岸边,然后由小拖拉机一趟趟向晾晒场送去。分成几大堆,由等候在此的人们,扛着海带,将其平铺在地上。“每根绳子上大约要挂十几条海带,刚打捞上来的海带很重,拖起来非常费力,我们要等海带干些才挂到绳子上晾晒。”郑绍义的妻子陈勇凤说道。 晒场上,众人集中在一起,挑选最长、最大、最重的决出今天的“海带王”。这是男人们最有意思的活计,拼的不是力气,而是多年经验锻炼出的火眼金睛。陈勇凤从众人手中拿过推荐的海带,测量其“三围”,一条净重4.3斤、长2.5米、宽0.46米的海带胜出,荣获“海带王”称号,也成了今天餐桌上的美食。 饭后,男人们又将返回海岛,女人们便开始忙碌地晾晒。 逃走的养殖户 “四十年前的象山港,很少工厂,很少水泥地,很少大型的船只航行,多的是原始的滩涂,滩涂上晾晒着成片成片的海带,那些热火朝天晒海带的壮观仿若历历在目。”离开海带养殖已有20多年,林恩源不禁感叹物是人非。 那时的林恩源才20来岁,整片象山港岛屿周围都是海带大军,仅大佳何镇就有30多户人家养殖海带。由于父亲是村集体海带养殖的管理人,林恩源自小便参与养殖,学习养殖技术。海带喜欢在阴冷干净的水体中生长,从上一年的农历十一月份嵌苗,经过近半年的管理,到三四月份才可以收割,所以那时大家索性都住在岛上。 海岛上条件简陋,几乎都是简易的大棚,作为一户人家的安身之所。林恩源就住在一个废弃的集装箱里,铺上床褥,就是属于自己的小窝。海岛上没有电,大家都过着原始的生活。饭后点起煤油灯,众人围坐在一起,喝酒、闲谈,以此慰藉这空旷无聊的海岛生活。 十一月的海水温度在8℃左右,很冷。嵌苗时,冰冷的海风常刮得人生疼,一般整天得泡在水里,将几万条海带苗绑在绳子上,然后将绳子放入海域放养。被海水泡过的双手,有时蜕皮、冻裂、溃烂,惨不忍睹。 海带管理还要看水温和气候,海水温度过高,海藻疯长,海带被海藻吞食,收成会大大缩减。海带苗的购买更是要去福建精挑细选,由于良苗总是供不应求,运气差的人一旦买到病苗,整片海域的海带都受到影响,一年的收成就无望了。 林恩源算是子承父职,父亲在养殖海带方面有很好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但抵不过近年来人工、成本等上涨导致养殖利润大大缩减。“2003年的时候,一亏就亏十几万元,实在吃不消做。”海域藏着他40多年的欢欣与血汗,林恩源只留一声叹息。 1994年,井栏村将农田改养殖塘,从散养到集中养殖,从只养蛏子、青蟹到白蟹、对虾多品种混养,不时请专家进行指导,养殖塘的利润逐渐达到20万元。由于海带养殖风险高,收购价格低,利润不断缩减,养殖户们纷纷转行,或养虾、或采苔、或抲蛏子。那时在养殖塘工作的村民就有60余户,解决了井栏60%村民的就业问题,愿意留在海岛辛苦养殖海带的人,便越来越少。 最后的坚守 凌晨2点,昏黄的灯光在晒场亮起,从集装箱内走出一个身影,匆匆叫起了众人。 “东南风起了,明天大太阳,起来晒海带吧。”陈勇凤打开仓库,将半干的海带一一挪出,此时来了3个帮手,是她80岁高龄的婆婆和母亲,还有那睡眼惺忪的媳妇。 从2000年开始,郑绍义就成为大佳何镇唯一的海带养殖户。陈勇凤在晒场一住就是20多年,陪着丈夫一起操持海带生意。心疼两个孩子,两个年迈的母亲硬要陪着操持,是她最为不安的事。 近年,海带效益不好,养殖户常常亏损,那时两夫妻想着放弃,停下养殖也有两年。这两年里,她才真正知道丈夫是多么热爱海带养殖,还有这片曾经养育了众人的海域。 “没人养海带了,这地方是不是也会跟其他海域一样被污染呢?”郑绍义总在黄昏时分,坐在岸边静静瞭望。“以前这里的海水可蓝了,水质又清,老父亲最喜欢在这里捉鱼、摸虾。现在你看,冷冷清清。” 象山港一带风浪小、流水畅、水色清,非常适合海带养殖。海带能从海水中吸收氮和磷等营养盐用于自身藻体组成,800亩海带可提供720吨产品,便相当于从海区转移出10.8吨氮、1.5吨磷、23.5吨纯尿素、75吨碳和275吨二氧化碳,提供200吨溶解氧,对于缓解海水富营养化、净化海洋底质和海水水质具有明显的效果。一直以来,这片海域就有“海带森林”之称,可为鱼、虾、蟹、贝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我们继续养吧,即使亏本,即使再艰苦,我陪着你。”陈勇凤看着自己的丈夫,给他信心。 正是这份坚守,郑绍义家的海带颇有名气,常有上海、宁波等地的经销商闻名而来,收购海带。2010年更有宁波大学科研院的教授找到他,希望在这片海域建设宁波市象山港海洋牧场试验示范区人工藻场养殖项目,由他进行管理,一年考察3次,来观察海带的变化。 据统计,从2013年12月份至今,通过先进的养殖技术,海带增重较快,综合效益明显,为郑绍义一家不仅带来了20万元的收入,还有管理费用等补贴,使其更有了坚守下去的理由与信念。 “这几年养的人越来越少了,哪怕分享我的技术,分享销售途径帮助大家,我只希望能够将海带养殖产业延续下去。年轻人读书多,肯定比我这没什么文化的老头子做得好。”在郑绍义的期待里,他总想着回到当年海域上满是海带养殖大军的年代,海带养殖能够净化海域,对“五水共治”也有推动作用呢。 (记者陈丹萍通讯员王晓娜)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