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高级检索
 
清潭张氏:尚学重教民为本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3月14日 09:34:11

  崇学重教声远扬

  历代清潭人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早在宋代,里岙就有大小书院二十余所。从大里杏树脚旁的小路过溪坑沿台阶上岭,就到了名叫状元岭的地方,清代张氏第九世祖张邦俊,在距今800多年的南宋就办了一所文望书院,书院在当时的宁海很出名,其子孙张玘在院内教过书,以后又中了贤良策状元,因此,这条岭就叫做状元岭。在这里教过书的还有很多名人,如后来中进士任丞相的叶梦鼎、中进士任朝奉郎的胡三省、中进士浙西宪干张玘。后人又把这座书院称为集贤祠,并把这条路称为贤良古道。

  状元岭文望书院地处大里,因为地理位置适中,它可招收周边如深甽、马岙、双湖、柘溪等地的学生。文望书院和清潭村的书院一起为清潭和大里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进士二十余人,秀才举人多名。

  根据清潭张氏宗谱记载,文望书院从宋至清多次遭到破坏和修葺,直到清末才被废弃,当年的上元岭也被小胡岭代替。历经八百年的沧桑,至今状元岭和贤良古道虽然没有原来的风貌,但遗迹仍在,最有见证意义的是大里溪中的蛤蟆岩。它蹲在水中曾迎送文望书院无数的师生。还有那几十只石墩。八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坚强地站立着。这些石墩曾为文望书院的师生铺路过溪。大里村中古杏树也曾为文望书院的师生们遮阴。贤良古道上的鹅卵石虽存无几,但仍然步步登高。所有这一切都向人们展示着具有800年历史的状元岭文望书院的辉煌历史。

  尽忠潭石刻

  清潭村在历史上对教育的重视一直没有减弱。在明代,清潭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相继办起了“娱静楼”、“龙岩书院”、“望贤楼”等一批书院。方孝孺、许士修、卢原质多次来里岙讲学,方孝孺还写下了《娱静楼记》。自学成才者如张元启、张公传等在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清朝年间,私塾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求。为了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嘉庆二十年,清潭村人决定分股出资,聚成文昌阁会;道光七年,建成文昌阁义塾。公元1910年,在飞凤祠设清潭初级小学,据宗谱记载,为了鼓励子孙读书,每年冬至参加祭祀者,监生奖肉三斤,贡举奖肉六斤,在社会上形成一股读书尚学的风气,这种奖励学习的风格一直到解放前仍旧保留着。

  五四运动后,清潭村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民国十一年,文昌阁改为清潭初级小学,1940年改为完全小学。为了把清潭小学办成一流的学校,经协商,村人将村内的祭祖田、庙、祠、会共158亩土地划归给学校所有,从经济上保障了学校的正常运行。村里还专门聘请外地优秀老师来清潭学校执教。清潭小学为此名声大振,附近如柘坑、白岩等村纷纷将孩子送到清潭小学读书。

  抗日战争期间,奉化中学迁到里岙办学,也是看中了里岙较好的文化教育基础,使一大批青年得到了求学的机会。在校长毛翼虎先生的带领下,学校一方面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另一方面大力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奉化中学在里岙办学使村民们大开眼界,给原本较封闭的小山村带来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发展。

  解放后,清潭的教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得到了飞速发展。里岙小学的学生从1950年的190人发展到1993年的255人。二次扩建后,校舍近2000平方米。建成后的教学大楼,培养出了一批成绩优秀的学生,其中很多人成为了大学生、研究生和教授。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清潭张氏:尚学重教民为本
·满园春色关不住 朵朵樱花自在开
·植树播绿 美化家园
·阳光社区有根“金拐杖”
·桥头胡“三防”安全隐患及早查
·前洋:班子团结齐心 共建美丽乡村
·跃龙精准发力解决农民工欠薪
·桥头胡:兵马未征 登记先行
·河洪村:规划设计好不好 村民最有...
·梅林街道:内部曝光台自曝家丑
  图片推荐:
添“绿”增“美”植树忙
植树播绿 美化家园
满园春色关不住 朵朵樱花自在开
石头古村将拥有帐篷民宿客栈
为育龄妇女送健康
小手传大爱 童心暖爱心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