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宁海古桥(下)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3月28日 09:23:10 |
文/胡琦图/李江林 中国的拱桥在2000年前的汉代已有应用,宁海古桥中以拱桥居多。利用拱原理建造的拱桥,大都是半圆高拱和弓形坦拱,拱越高,桥面越高,行走越吃力,但桥身相对牢固,桥下又可通大船。 拱桥为适应自然环境和不同用途,选择不同的拱形,其中也有特异的拱形,如八字拱。我县山区多突发性的山洪,乱石拱桥就很多。乱石拱桥就地取材,多用溪滩石垒叠起拱,上铺泥木,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承重就会成型。其他再如我县岔路白溪大水路村的迎春桥,是斜撑石柱直拱,即用直条石柱构成三折边的八字形撑架。或如岔路镇隔潭村日升桥,为三折边石板直拱,其用6块并列的长石板构成八字形撑架,拱体更为稳固。还有肋拱,这种拱桥用块状或板状的条石构成,就像人体肋骨一样。这种拱桥在现代钢材和混凝土用材中已较为常见,但在古代仅仅靠石料构筑的较为少见。我县前童妙山村宏济桥就是代表,桥梁承重依靠拱圈和两头刻有龙首的长系梁,在桥下才能发现桥腹和拱基都不承重。 随着时代发展,这些古桥有的消失,有的仍在使用,而有的虽未倒塌,却已成为山间田野中的冷寂风景。但不论岁月变迁,古桥上的风景依然独好。 多孔石拱——五洞桥 五洞桥位于宁海深甽镇,建于清光绪丙戌年(1889),横跨在马岙望海岗的溪水出口处。自宋至明清,在圳水之口曾多次建竹木便桥,但都被洪水冲毁。清代光绪年间,由当地善士发起集资建桥,耗时6年建成。 在当时宁海再也没有比它更高大坚固的桥了,所以知县为大桥题写了“缑北第一桥”,勒石嵌在两侧的桥沿上,并在每孔桥沿刻上“磐石奠安”“中流砥柱”八个大字。据清光绪《宁海县志》记载:“缑北第一桥,在县北五十里深甽村,计五洞,长二十丈,桥势隆起屈曲如虹,两旁有石栏护之。”五洞桥桥身长80米,宽5.5米,五个孔以中孔最为高大,达8.5米,跨径达13米,4个边孔为11-12米。由于桥面高出溪床10余米,桥南桥北的引桥各达35米,故桥总长达150米。整座桥梁全部用青石砌成,块块青石都经精细加工,最重的有2000来斤,轻的也有1000余斤。每孔桥脚砌成船型分水尖,如遇山洪暴发,可以把水劈向两边,保护桥墩。桥身左右两侧原有76个石雕栏柱,柱上雕刻着狮子、白象、猴子之类的动物,石狮口含圆球,猴子手捧仙桃,形象逼真,姿态各异。 到1960年代因为通行汽车,桥上的石柱换成了钢筋水泥桥栏,桥面也铺上了厚厚的沙石,那些匠心独具、工艺精巧的石雕像,雅致的古代镶嵌艺术珍品,全被埋入沙石下面。“缑北第一桥”这五个大字在1990年代桥重修后,也被刻在石碑上,立在桥的北侧。 如今桥的旁边修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新大桥,老石拱桥结束了它长达半个世纪的通车使命。老桥面经过返修,重新焕发雄伟壮观、古朴沧桑的风采。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