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文艺频道 > 桃源桥 > 缑乡风物 正文
     高级检索
 
前童麦虫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7月11日 09:52:22

  童相兵

  

  麦虫是什么?现在的人可能会猜是麦子的虫。但是对60岁以上的前童人来说,麦虫是一种食品,是青黄不接时的应急食品,是度荒救命的粮食!

  麦虫这一食品产于何时,谁首先食用?已无据可查。或许是一个大荒年,童氏族人食用麦虫,避免了饥饿。自童氏太公移居前童,虽然耕读风气代代相传,但是这块土地不肥,稻米不够半年的粮食,除了以杂粮辅助,还要从外地籴米。

  每年秋天,新粮上来以后,过了春节便所剩无几,那时家家都缺粮,很多人家是东借西凑,有了上顿愁下顿。

  人们把目光瞄准了还青的、未成熟的麦子。将麦头摘来搓干净,放在锅里炒,炒至半熟再到石磨里磨,磨出条条虫状粉丝,这就是麦虫。麦虫不但解决了青黄不接时的断炊,也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荒年。

  方正学先生在前童讲学时,目睹了前童人吃麦虫的艰辛,写了著名的《麦虫歌》:“莺粟花开三月中,家家无饭腹饥空。呼妻同看陇头麦,陇头麦色摇青红。解衣采摘旋归去,壳青肉软难为舂。忙忙炒炙奋力磨,条条研出成长虫。儿女啼号在磨侧,未待吹糠先欲食。各分一把且充饥,痴儿未饱还号啼。抚儿且待明日早,明日磨虫虫更老。杂菜和羹煮一锅,始得人人俱一饱。与妻叹息笑呵呵,可惜麦虫无得多。四月五月且已过,六月七月还如何?争得见稻如麦熟,鼓腹一饱终宵歌!”

  我老娘已经82岁了,现在一讲起麦虫,就会滔滔不绝。她经历了很长吃麦虫的年代,从她手里磨出的麦虫,解决了家里的青黄不接。

  麦子是事先踩点看过的,不能太青,太青磨出来的都是浆汁;也不能太熟,太熟磨不出麦虫。采来的麦子,首先用手磨掉芒,再过筛、吹干净,再在大锅里炒。这炒也得有技术,麦子不能炒太焦,也不能太生。炒好以后,有一股清香味,便放到石磨去磨,磨出来的麦子像一条条虫。孩子早就饿了,先给孩子吃一点吧,但是绝对不能多吃,因为每次采来不多,几把就抓完了。如果吃完了,午饭就没有了。午饭是磨好的麦虫再做麦虫馏,就是把洋芋、咸菜等蔬菜和麦虫烧成一大锅馏,其实全是汤!而且,麦虫馏里没有油气,很难下咽!那时,家家都这样。

  吃了午饭,要打算晚饭了。地里的麦子要算计着吃。米麦是最早成熟的麦子,适宜做麦虫,现在已经没人种这个品种了;接下去成熟的就是大麦了,再是小麦。吃麦虫的时间也是短暂的,麦子很快就会变老,当麦虫不能磨出来的时候,老娘又把麦子放在石臼里捣,再在石磨里磨碎麦子,做成麦碎。不管是做成麦碎饭还是熬成麦碎粥,都难以下咽,也很难消化。当麦碎吃完,麦子也就完全成熟了,可以收割了。然而,此时地里的很多麦子被吃了,剩下的也不多了。就靠着这麦虫,度过了青黄不接的春荒。

  割来麦子,前童人又可以吃麦饼等麦制品了。前童人会做麦饼、麦糊头、麦虾汤等绝活,麦子上场,根本吃不到一粒米饭。因此,民谣“硬来硬到底,麦来不吃米”,是说前童人很硬,麦子上场了,不吃大米。其实是前童人没有大米吃,每天吃麦,说不吃米是打肿脸充胖子。

  吃麦虫在上世纪70年代后已经绝迹,现在到了前童也很难吃到麦虫了,有时真想再吃儿时的麦虫!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缑城老西门拾遗
·为青少年暑期撑起“平安伞”
·检查施工保安全
·桥头胡筑牢安全生产首道“防护关”
·跃龙街道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
·浦西社区城乡居民医保“全速前行...
·华庭社区来了个爱心实践团
·桥头胡实名制登记为农家乐保驾护航
·梅林街道“一村一花”打造花卉大道
·跃龙强势推进“蓝色屋面”专项整治
  图片推荐:
电影《故事之恋》拍摄正酣
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
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西餐大师炼成记
乐享春游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