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文艺频道 > 雁苍山 > 文林诗海 正文
     高级检索
 
金秋梭子蟹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9月19日 09:39:22

  谷苗

  “白露”刚过,正是“秋风响,蟹脚痒”的季节。每当这个季节,船老大一出海,三两天就会满载而归,而梭子蟹也就这样出现在市场上。

  梭子蟹因肚脐一面呈白色,故人们多称为白蟹。白蟹多来自舟山,不过,近来象山港本地产的也不少,故上市量较大。看蟹看脐,即能分辨雌雄。长(尖)脐为雄,蟹膏为白色;圆脐为雌,蟹膏为浅红色。其瘦肥,多与潮汛有关:小潮汛起捕上的肥,大潮汛起捕上的瘦。这蟹刚从海上捕捞起时,它一下会使出“洪荒之力”,挥舞着一双蟹钳,着力爬行,捕时一不留神,不掌握技巧,即会把你的手钳得哇哇叫。这蟹不但“蛮横”,同时又“蛮娇”,不像青蟹起捕后可以无水养饲仍存活几天,而它若没有海水和一定的氧气,很难存活。

  我们中国人吃蟹历史久远。《世说·仕诞》记载:“晋毕卓曰: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脚,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此老先生领吃蟹风之先。明末清初喜剧家李渔也是食蟹名家,人称“蟹仙”。他也在《闲情偶寄》里说,“蟹鲜而肥,甘而腻,白如玉而黄如金,已达色、香、味三者之极致,更无物可以上之。”可见从来人们对其之喜爱。

  讲到蟹犹然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渔民父亲。一年之中除了春季捕大黄鱼、马鲛鱼、冬季捕鲇鱼、泽鱼外,在长长的夏秋季节,父亲都与堂伯父从家乡的薛岙码头驾一只小木船出发,去象山港捕蟹。那时海况好,每次出海多是满载而归。甚至在村口门前浅海的蟹也多得下网即得。一些年轻人若想在晚餐弄两盆蟹尝尝,只要提上一张车网(不用船),在海岸边花上一二个小时蹈水作业,即有收获。那时可以说是“遍地”生蟹,可以随吃随捕。

  记得有一年的初秋季节,我还在读小学,暑假尚未结束,就跟随父亲去象山港捕蟹。父辈在撒下网午休时,我就弄根竹竿,系上一根长长的网线和铁钩子(小鱼作饵料)从船舷边放向海底。不到一个时辰,我就惊喜地钓上四五只白蟹。我按捺不住一声高叫,吵醒了午休的父辈。这“匪夷所思的战利品”得到了父辈的夸奖,说我能干,长大后肯定是一块钓鱼、捕鱼的料子。这番表扬,让我沾沾自喜了一阵子。当年钓白蟹的趣事,至今记忆犹新,每当提到蟹就会念念不忘。那时生活水平低,海鲜一般人吃不起,渔民捕获量虽大,却卖不了多少钱。就算一天能捕获二三十斤蟹,比价也不过8斤10斤大米,青蟹价稍高,白蟹更不值钱。所以过去的渔民多处于清贫境地,寒冬鱼蟹淡季,渔民往往食不果腹,这是无法与当今相比的。

  面对一盘红艳艳清蒸的白蟹,会一下子让人口馋。当然白蟹好吃,还得要制作得法,才能酒饭皆宜。除了制酱或制咸呛蟹,鲜食多以清蒸为主。当年我母亲在世时,总是将白蟹洗净,摆放在蒸笼里,锅里舀上冷水(以防断脚),然后用猛火烧,待袅袅水汽升腾,空气中弥漫着蟹的清香时,即停火取出。蟹呈红色,原汁原味十分鲜美。还有加佐料炒食,再是白蟹丝瓜糊辣羹。这些都是我母亲常为我制作的菜肴,每每想起,总让人感动。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前童的石窗文化
·梅林街道花样送新兵
·温馨百家宴 共叙邻里情
·桥头胡:全面做好村级法律服务工作
·桃源街道14名新兵奔赴军营
·二十载春华秋实护桑榆
·平安直通车开进桃源千家万户
·跃龙“阳光低保”情暖辖区低保户
·桥头胡: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实现村...
·“捆绑式”考评激出梅林干部一线...
  图片推荐:
电影《故事之恋》拍摄正酣
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
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西餐大师炼成记
乐享春游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