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文艺频道 > 雁苍山 > 往事如烟 正文
     高级检索
 
擂叉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11月14日 09:44:59

  陈彬

  在电视里,很多人看过舞狮的节目。

  屏幕里,首先出场的是一位头戴英雄巾,身着紧身衣的人。他一个筋头或空身翻后,稳立在舞台的入口处,在做完高举的右手不停地摇着钢筋做成,装有活动金属片,漆成花花绿绿彩球的亮相动作之后,迈步掠过台前,狮子也就随之而出。但是,我们宁海以前的舞狮并不是以这种方式出场的。

  宁海舞狮的出场不是用彩球,而是用铁叉。

  笔者从网上卸载了一幅铁叉的照片。这是古时用在战场上杀敌的铁叉,中间的头尖而长,重量大。舞狮铁叉的形状完全跟它一样,但叉头短,外弧形,重量小,颈部装有两片可活动的铁片,下饰一圈流苏,一米左右的木柄。舞动起来,铁片哗啦啦地发响,流苏不停地摆动,声色俱全。舞狮用的铁叉不是舞动,而是滚动。宁海人称它为léi叉。

  léi是宁海的方言,意为滚动,但知薄识浅的我不认识这个字,又找不到意义相近的字,只得用“擂”字来代替。

  擂者,击也,研也。虽无“滚动”的意思,但其发音同léi,又是手字部首,故借来一用,保持与方言一致。

  过去的舞狮并没有什么舞台,多在村里比较集中的场所,更多的是在道地里表演。

  当铜锣鼓钹的铿锵声进入场地,观众也就蜂拥而入。这时,擂叉人手拿铁叉走进场地的中间,两脚分开与肩相平,双膝微曲,形似马步,铁叉倒过来在地上一击,随着“嗨”的一声,立即调转叉头,把叉柄和叉的连接处放到左肩关节下,手肘外弯,两手成抱缸形,铁叉就顺着上臂向下臂滚动滑行。当铁叉滚到手腕时,也正好是到了叉柄的端部。随之而来的只见擂叉人的左手轻轻一提,把铁叉送到右肩关节下的右臂上。滚滑到右手腕时,右手轻轻一提,又把叉送到左臂上。如此不停地左手换到右手,右手换左手,铁叉从柄和叉的连接到的顶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叉颈上的活动铁片不断发出哗啦啦的响声,红红的流苏随叉滚动而变成为红色的饼状。叫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擂叉人擂着铁叉,走近观众,绕着圈子。一圈、两圈,三圈……一圈比一圈大。眼见场地清理得差不多了,擂叉人缓步走向中心。叉不紧不慢地滚动着,动作平缓,响声悦耳。突然,擂叉人的右臂一抬。铁叉飞起,在高约五六米的空中翻滚了几秒钟,又急剧地落向地面,吓得观众双目紧闭,嘴巴大开,呼吸骤停,向后急退。说时迟,行时快,只见擂叉人右手一伸,铁叉又在他臂上缓缓地滚动着,滚动着……观众紧张的情绪刚刚平静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到擂叉人身上的时候,又见他把左手一抬,铁叉又飞上天空,然后又落在他的左臂上滚个不停。叉继续滚动,哗啦啦舒缓如常,擂叉人面向观众,以左脚为轴心,右脚慢慢地迈着步子,身体不停地转动着,转动着……蓦然间,他身子一挺,微曲的两膝挺直,右臂前伸,手腕摇动,铁叉像粘在他手腕上一样,一圈圈地飞转起来,越来越快,越转越快,叉上的红流苏舞成了大圆圈。铁叉又在他两臂间滚动,随后又在他的左手腕上转动起来。铁叉,这种无生命的器械,似乎赋予了生命,听从擂叉人的指挥,或左或右,或滚或转,或飞或绕,给人送来了欢乐。送来了享受,送来了激情。

  这是普通狮子班的擂叉场景。若是好的狮子班,擂叉人的技艺更加精湛,更加令人拍手叫绝。

  擂叉人腰束红绸巾,插着两根大姆指般粗细,一尺多长的小木棍。木棍的一端系着短短的红飘带。做完一般的擂叉动作之后,擂叉人仍然不紧不慢地擂着铁叉。不知什么时候,他的右手已经拿出一根小木棍,铁叉已在小木棍上滚动起来。眨眼间,铁叉却在左手的小木棍上滚动。大大的铁叉驯服地听从小木棍的指挥,忽高忽低,时缓时急,上天落地,绕着木棍旋转,丝毫不去碰触人体任何部位。

  绝技,真是绝技!擂叉人凭着深厚的功力,高超的技艺,熟练的动作,借用手腕的腕力,把大铁叉玩弄于两根小小的木棍之间,怎不叫人钦佩?怎不令人折服?

  擂叉人再次开始清场了,圈子绕得更大,场地更加宽阔了。忽听得“呔”的一声,锣声响成一片,鼓声急似雨点,原来还在滚动的铁叉,如今恰似战士手中上了刺刀的钢枪,紧握在擂叉人的手上。他大步走向入口处,“呔、呔、呔”,连续三声,随声三刺。声落形起,喊声还在空中飘荡,刺影尚在眼前隐现,一只威风凛凛的狮子冲了进来。

  狮子一进入场地,擂叉人就没有先前那样的闲情逸志,优哉悠哉地表演他的技艺了,而是叉出如雷起,叉回似电停,左旋右转,前后腾挪,似乎在进行一场生死搏斗。

  狮子进入场地之后,跟着擂叉人先绕左转半圈,又绕右旋半圈。随着铁叉向前猛刺,狮子倒地翻滚。左刺,右滚;右刺,左滚;再刺,前后滚。其名曰“滚三圈”。

  狮子瞬间从地上一跃而起,稍一定神,显然在辨别方位。随即冲向东方,狮头伏地,后腿高高弹起,成冲扑之状。然后,又向南、西、北方向做着相同的动作,谓之曰“抡四角”。

  此时,擂叉人悄然退场。

  随着鼓点的平缓,铁叉响声的绝迹,狮子好像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只是抬头四望,继续寻找着它的敌手。接着,缓步向四边逼近,苦苦地寻觅着。此谓“辨四门”。若在大路上表演,不是“辨四门”,而是“辨八门”了。

  敌手踪迹杳然,危险已经解除。狮子突然意识到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未做,立即重整雄风,抖擞精神,快速地奔向堂前檐阶前,前腿平放着地,狮头伏到腿上,臀部高高抬起,状如跪拜。称“拜中堂”,或“拜观音”。

  渴了,喝点水。狮子坐了下来,抬头向天,张开嘴巴,仿佛甘霖从天而降,滋润着干燥的喉咙。人称“青蛙吃水”,简称为“吃水”。

  刚经过一场苦斗,身上肯定不干净,晃动整个身体,抖去身上的尘土;用舌头细舔,整理一下自己的仪容。“抖毛”和“舔毛”的动作就随之而来。

  前面有只青蛙在奔跳,这可是肉鲜无比的佳肴,虽不能解饥,却能塞牙缝,倒是个难得的机会。于是,慢慢地,轻轻地挪步向前。近了,近了,缓缓地抬起右前腿,再快速地踩了下去,青蛙立即就成了它的掌中之物。好一个“捉青蛙”的动作,惟妙惟肖,生动而有情趣。

  举头四望,欣赏着美丽的夜空,凝目远眺,领略如水的月光,无疑是“抬头望月”,简之曰“望月”。

  一旦空闲下来,就觉得身上痒痒的。嘴巴够不到,就借用自然岩石,微微地前后移动,上下拉扯。“靠岩”或“蹲痒”的动作也就应时而生。

  自己虽是兽中之王,力大无穷,却奈何不了世上的小动物。干脆躺到地上,抬起一只后腿,扭头捉拿这些可恶的小毛蟊。名之曰“捉虱”。

  累了,真的累了,需要静静地休息一下。身卧地上,头枕山石,四肢放松,双眼微闭,却似入睡之态。自然是“打瞌睡”。

  “树欲静而风不止”。正当狮子睡意朦胧,猛然传来“呔”的一声,鼓点密集,锣声铿锵,铁环的撞击声骤起,擂叉人又出现了。

  狮子受惊不轻,从地上一跃而起,抬头四顾,双目圆睁,眼看一场激烈的“斗狮”场景就要发生了。

  铁片的撞击声响不绝耳,明知敌手就在近旁,但连影子也看不到,狮子被激怒了。它前后跳跃,左右扑腾,翻高伏低,头撞尾剪,还是碰不到敌手。是的,弱小的人体怎么可能与威武勇猛的狮子正面交锋?因此,擂叉人总是左躲右避,始终活动在狮子的后半部分,不断地舞动的铁叉,发出阵阵响声。

  正当观众看得眼花缭乱,心提到嗓子眼的时候,擂叉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绕到狮子的左边,左手倒拿着铁叉,狠狠地往地一击,“嗨”的一声刚出口,右手把狮子头掀了开来。

  “擒狮”成功了,整场舞狮也结束了。

  用彩球引狮无疑是“戏狮”,或称称作“文狮”,用铁叉引狮自然是“斗狮”,也叫为“武狮”。

  斗狮,在我个人看来,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现实,也更符合历史。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里,人类就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顽强与自然斗,与环境斗,与猛兽斗,在不断地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擂叉恰似一本书的序言,一部电影的片首,一台戏的开场。但是,擂叉的技艺基本上已经失传。知道的人已经不多,见过的人更少,会擂叉的人自然是凤毛麟角了。拙文的素材就是从两位老人那采访来的。他们中的一位是八十九岁,而另一位则已九十高龄了。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岩壁芭蕾”再上演
·共创平安宁海 同筑和美家园
·“星星之火”终“燎原”
·参观“美丽庭院” 打造“挺美杜...
·帮垃圾找家
·桃源街道 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建立长...
·桥头胡街道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生产...
·桥头胡街道开展安全生产建议“金...
·梅林街道召开县“两代会”代表选...
·跃龙街道扎实推进县人大代表换届...
  图片推荐:
电影《故事之恋》拍摄正酣
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
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西餐大师炼成记
乐享春游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