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嘿!这群“见钱眼开”的人

——走进县收藏家协会钱币组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1月06日 11:40:54

  第一次知道钱币收藏的同道称“泉友”,是在城隍庙一间老屋,县收藏家协会的办公室里。

  办公室文员袁夙春向记者解释:“泉”的古音与“钱”同,货币又如泉水一样流通不息,因此收藏钱币的人被雅称为泉友。

  可以肯定地说,宁海人收藏钱币早已有之,但真正形成组织,并像模像样开展活动,是从2014年开始的。早辰光,生活困顿,大多数人家钱根本不够花,哪有闲心去收藏把玩?只有在改革开放以后,宁海人腰包鼓了,雅趣也足了,过上了把酒东篱的生活,泉友组织才应运而生。

  县收藏家协会钱币组现有正式成员13人,分布在工、农、商、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等多个阶层,外围的爱好者则数不胜数。这些泉友每月聚会1次,研究、交流、把玩,其乐融融。他们还上北京参加拍卖,上杭州观摩“中国钱币史展览”,有时还组织爬爬山、做做公益,“反正这个组蛮活跃的!”袁夙春笑呵呵地说。

  不吃药,难入门

  供职于宁海振华金属材料公司的王强,是县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钱币组负责人。他“见钱眼开”的历史,是从2001年结婚时开始的。那时,妈妈送他两块银元,也就是袁大头,让他作为压箱之宝。妈妈说:这是外公在旧社会汗珠子摔八瓣积攒下来的,一直舍不得用才留到了今天……王强夹夹抖接过银元,好像接过外公的血汗,直感到沉甸甸的。一个冲动涌上心头:我要收集各类银元100枚!

  从此,王强就像一匹马,开始是随兴,后来撒开了蹄子,就跑到了水草丰茂鸟语花香的境界——他与银元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会打上百元的士去淘1枚银元,他和隔壁古玩店老板成了朋友……有次接到老板电话,说有新品到,他把吃了一半的饭碗丢下,夺门而出!记者发现,王强眼睛虽然细眯眯的,但一见到银元,就大了、亮了。他是真的好这一口。

  但收藏的水很深。在行内流行这样一句话:“不吃药,难入门!”“吃药”指买到假货,退不得,讲不得,像吃苦药一样难受。

  故事一:王强有次出差到武汉,在一家古玩店发现了一枚市面上罕见的“老江南”(清代江南省铸造的龙洋),品相很好,老板只叫价1万元。王强眼睛发亮,一阵窃喜,因为这种银元,市价起码在3万元以上。但过低的价格,又让他心存疑虑。正犹豫间,旁边走来一位好像是同道的人,见王强手中的银元激动地问:“老江南好东西,请问老板多少价?”老板却礼貌答复:“别急,这位客人还在看货呢。”见有竞争对手,王强不多思索,当即掏钱买下。

  回到家,经泉友鉴别,这枚“老江南”是高仿品,自然,那个想买的旁客也是老板雇来的高托。

  “吃药”以后,王强下苦功学习银元鉴别,并总结出四大要领:一眼看、二听音、三辨包浆、四熟记钱币史。10多年一路走来,王强从银元收藏发展到银元宝(银锭)收藏,并在全国银锭收藏界拥有相当权威。他收藏的清代云南省铸造的五两银锭,填补了国内无资料的空白。光绪七年,我县上交国库的银锭,系县府把百姓上交的国税碎银熔铸,刻有“宁海张吉”字样,弥足珍贵,王强也藏有两枚。这里宁海是地名,张吉是熔铸者姓名。如果该锭交上去后发现分量或成色不足,要追查熔铸者的责任。

  这两枚银锭,可谓王强的镇宅之宝,曾有人出价35万元,被王强一口回绝。

  君子爱钱,取之有道

  40岁的洪国全在东大街开了一家“洪记古玩店”。胖乎乎的他原先在江西开家具厂,15年前开始痴迷钱币收藏,现在是钱币组的联络员。记者笑称他是钱币组的“办公室主任”,他谦逊地笑笑:为大家动动嘴、跑跑腿而已。

  故事二:洪国全曾经拥有6000枚钱币,他津津乐道的“捡漏”(淘到便宜货),是1枚清代的“民俗钱”,不但品相好,而且属于“苏炉”(苏州铸造)。是3年前一个西店人送上门的,只花了1500元,后来以1.2万元被上海云州古玩城一名泉友买去。

  洪国全坦言:泉友交流,赚蚀只是一方面,最主要讲究脾性对路。这就像高手过招,对方有几斤几两,手一搭就有数了。这名上海泉友,我和他就很谈得来,原先我叫价1.5万元,后来1.2万元也爽快地卖给了他。反之,如果没有共同语言,或话不投机,那再贵点我也不卖。这颇有点“君子爱钱,取之有道”的范儿。

  洪国全表面看起来话不多,但像卷心菜一样,慢慢剥开,会发现包在里面的全是上品。他对宁海钱币市场的概括就很到位:一、宁海民间散落的古钱币原来很多,银元、铜钱尤其丰富;但最近六七年收下来,真品越来越少,假货越来越多,上个月,有人送来10多枚银元,没1枚是真的,全是上世纪90年代仿的假货。二、过去银元是硬通货,旧社会物价飞涨,但1枚银元一直可以换1斗米;现在真品不容易淘到,拥有者的知识层次也提高了,都有“惜售心态”,你不出高价根本到不了手。三、过去宁海地方习俗,给小孩戴银项圈,一般一个银项圈需4枚袁大头打造,这很可惜,因为钱币上有丰富的文化含量,打成项圈,精美的花纹、历史的信息、科技的成果都毁了,也不值“钱”了;一个银项圈,现在的市价也就是银价,只值300多元,而1枚袁大头,市价就值六七百元啊……所以,收藏钱币既是物质文明,也是精神文明。

  45岁的章东在东大街开一家“博义礼品商店”。跟别的泉友不同,他专门收藏人民币已有20多年历史。

  章东有意识收藏的人民币是1960年版的“两块头”,当时的动机是觉得上面的车工图案很精美。后来,父亲到别人家吃喜酒,一时钱紧,就把这一沓“两块头”去付了人情钿,这让章东肉痛了好一阵子,因为这种“两块头”,品相好的,1张市面上就值1600至1700元!

  近年,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飞速提高,权威的美国PMG纸币评级公司也向人民币抛来了绣球。章东的藏品在网上交流,主要以该公司的评估为依据。他的一刀(100张连号)“两块头”,以1.2万元吃进,一个月不到,涨到了2.6万元!这使他的笑嘴像煮开的蛤蜊,再也合不拢。赚钱是一方面,主要为自己独到的眼光而自豪。

  章东对记者实话实说:总的来说,宁海人的人民币收藏,还属于低档次,出手价一张最多也就七八万元。传说中的“背绿水印一角头”,一张可以换一辆面包车,在宁海不但没见过,听也没听说过。

  对于他们而言,没有几枚拿得出手的钱币,就如七月的夜空没有星星,四月的桃树上没有花朵,十月的芦苇间没有艳丽的蝴蝶,人生将为之黯然失色。

  爱好者的队伍

  还在不断扩张

  49岁的翁炳良属于钱币组的外围爱好者,在城隍庙开着一家“博古轩”。他入道钱币收藏很晚,是2011年的事,藏品是第三套人民币,也就是人称“大团结”的那种。因为他小时候用过,有感情,2010年国家规定以后不再流通,他就在嘉兴古玩市场买了10套,面值是18.88元,当时买下价是每套100元。到现在,市场价每套升到2000元左右。翁炳良没有出手,而是朋友生孩子什么的作为礼品相赠,因为他搞钱币收藏,纯粹是把玩。他的主攻方向是收藏古籍善本,尤其是结婚证收藏,在宁海县街是独一无二的。

  大概一来“博古轩”离收藏家协会的办公室只有几步路,二来翁炳良属于热心人类型,因此,但凡钱币组有什么活动,他都是铁杆粉丝。他对记者自嘲是钱币组的“组织委员”。

  故事三:去年10月22日,钱币组10多人由县收藏家协会会长厉志洪、秘书长胡永伟带队,前往西店镇慰问抗战老兵祝仁波。钱币组一行人原想捐些钱,改善一下老人的生活,但祝仁波表示:“我已90多岁了,钞票也用勿像了!”钱币组于是买了几袋米、几箱食油和一些水果相赠。这次活动,翁炳良也是热心的参与者。

  目前,翁炳良收藏钱币1000多枚,属于泉友中的“小儿科”。不过他自信满满地说:“随着钱币文化的普及、提高,像我这样的外围爱好者,队伍还在不断扩张。”

  钱币,能冷若冰霜,也能艳若桃李,能蛰伏茧中,也能破蛹成斑斓之蝶——全凭收藏者的一颗心!(记者王方)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