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不经一番寒彻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

——记南岙舞狮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1月09日 09:05:46

  文/王亚明图/赵安炉

  明崇祯《宁海县志》说:“正月演剧,敬祖迎神,乡间十二起,城里十四起,至十八乃止。”这里所说的演剧,包括演戏文、龙舞、狮舞、灯舞等多种民间戏文化,用来敬祖迎神。在诸多的敬神庆典活动中,狮舞表演最受人喜欢。

  一

  宁海舞狮习俗自古有之,舞狮和拳棒等武艺多从台州府传入。西门通往台州府,所以此处也叫“登台门”。因为西门是关卡,人来人往,人气旺,就慢慢有了集市,也有了维持秩序的类似于交警的武官。西门城楼以前有武场,习武风气很盛。

  提起宁海的舞狮,离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名叫王加寿。王加寿民国初生人,祖上是县衙内的马夫兼保镖,据说武术精湛,走路能与马同速。王加寿继承了祖上的武术天赋,又好学,跟山水后畈王武进士交往至深,常切磋武艺。此外,他也跟西门各武术行家学习,博采约取,传承并发展了所学武艺,尤其是舞狮、拳棒,从功夫到表现形式,自成一家。当时的王加寿与梅林花园的“跑马戏”,河南来的“小老王”、越溪的“跳老本”,长街的王志鹏齐名。此外,王加寿也很精通医药医学,尤其是对跌打损伤、臌胀病(肝腹水)的治疗很有心得。他性格怪僻,正直刚烈,一边授艺,一边医病,一边看风水,有时还会接济穷人。宁海东路人都尊称他为“王太公”。

  王加寿一年四季云游四海,长期在店前王、汶溪周、南岙、长街、瓦窑头、王社、下王、下徐、应家、梅林陈、桥头胡岙口、马家、大佳何、后洋一带教习武艺。茶院的“摆脚腿”师父,南岙葛(葛忠奎),梅林陈(陈昌福之父),王社周光明都曾在他门下学艺。他授艺从不收钱,但重规矩,吃饭坐位子很讲究,下饭小菜也要餐餐鲜。

  正因为王加寿的无私传授,宁海的舞狮拳棒才有了一番可观的局面。

  二

  以前,每到新春佳节,狮子班都会到各村进行表演。出门之前,他们会派出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依次到各村报讯,俗称“放拜帖”。一般情况下,狮子班的“放帖”是不能被拒绝的,如果拒绝了,会被人指责不厚道,没有人情味,而且主人也担心招来不吉利。接下帖子后,主人家还会备下酒水和红包等吉利报酬。随后,狮子班就浩浩荡荡进村,敲锣打鼓,放鞭炮,以示喜庆吉祥。

  舞狮是讲规矩的。舞狮队伍要先去祠堂、庙宇,俗称“窜祠”、“窜庙”。“窜祠”是拜祖,表示对祖宗的孝敬。“窜庙”,是去庙宇拜谒菩萨,以求得到菩萨的保佑。窜祠、窜庙后,才会去村中给全村人舞狮。

  舞狮要领报酬,不过舞狮拿报酬,也是一项难活儿。主人不把赏钱亲手奉上,而是把赏钱压在几百斤重的大石臼下,让舞狮者凭本事去拿。技术高明的舞狮者,会不着痕迹地一脚踹翻石臼迅速捞走赏钱。可如果拿赏钱的时候被主人发现或是翻倒了石臼,说明学艺不到家,舞狮班就算是丢了大脸了。

  如今,虽然逢上喜庆或开业,很多乡村还是会邀请舞狮队前来助兴庆贺,但舞狮的传统还是渐趋没落。宁海舞狮从上世纪30年代鼎盛时的400多班,到现今还剩下40多班,其中能参加比赛演出的只有13班。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