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陈双双:不忘初心,做一个“柔软”的法律人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1月13日 08:48:39

  记者方景霞通讯员郑珊珊

  她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娘”,加班加点只为能早日结案,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她是当事人眼中的“家里人”,总是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她名叫陈双双,一名有着近24年经验的法官,一名始终寻求情与理能完美结合的“柔软”的法律人。

  从对立到信任

  耐心和诚心是她最好的名片

  “去法院,找陈双双庭长总是没错的”,每一个接触过陈双双的信访当事人,遇到周边有人涉诉,口边总挂着这么一句话,这不仅仅是对她业务能力的肯定,更是体现了当事人对她的信任。同事遇到棘手的问题也会说,“这事儿啊,只有她搞得定,当事人都信任她。”现在的她,在信访案件与当事人之间游刃有余,然而当初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挫折中慢慢积累了经验。

  “每个来法院的信访当事人都有自己认为的‘委屈’,作为接待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耐心倾听,学会换位思考。”5年的信访调解工作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还是她刚当上立案庭庭长时的一个案子。

  2011年,陈双双刚成为立案庭庭长。在一次信访积案大清理过程中,刘某是情绪最为激动的信访当事人之一。原来,在2005年,刘某年仅17岁的儿子在一次工作事故中失去了右臂。因为双方调解无果,小刘遂向法院起诉要求企业赔偿90余万元,当时法院经过审理后依法支持了20余万元的赔偿款,但小刘和父亲对判决结果不服,遂开始上访。

  在调取相关案卷,走访了相关业务部门后,陈双双确认了法院的判决程序合法、实体公正,于是她耐心地向小刘父亲做解释工作,但小刘的父亲还是认为赔偿过低,坚持上访。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但她却并未就此止步。多次调解无果后,她决定亲自去一趟小刘丽水的家中。在看到刘某父子的居住环境时,陈双双的眼睛热热的:一个小房间,住着一家四口,屋子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而小刘,二十几岁正值花样年华,却成了独臂人,只能在家中休养,连照顾自己都吃力。“你放心,你们的情况我都了解,案件没有转圜的余地,但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们。”

  经多次请示领导以及与上级法院沟通,陈双双为小刘争取到了一笔司法救助金。几个月后,当她拿着这笔司法救助金再次出现在小刘家时,小刘的父亲哽咽着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握住她的手说:“谢谢,谢谢……”那一刻,陈双双的心是柔软的。

  从低到高

  调撤率是她最好的工作报告

  桥头胡法庭下辖三个乡镇街道,人口基数众多,涉诉案情也较为复杂,往往一次和谐调解会比一个判决收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有一次,她遇到一个离婚案子。双方当事人结婚十多年,10岁的女儿乖巧可人。但女方鲍某觉得丈夫林某跟别人有暧昧关系,一气之下便起诉离婚。陈双双接触下来发现,这对夫妻其实都是在乎对方的,只是因为一时置气才闹到法院,完全有复合的可能性。同时她注意到,这对夫妻很爱自己的女儿,便试着通过女儿来做双方大人的工作。

  果然,在她的多方调解和当事人女儿的“亲情攻势”下,鲍某和林某终于和好如初,女方撤诉,案件结束,但陈双双认为做的还不够。后来,她还跟当事人聊了许久,希望他们在之后的生活中能多沟通,多交流,更重要的是彼此信任。

  “大多数的家事纠纷其实是一种复杂的情感纠纷,包括亲情、爱情等,面对这种情况,判决有时不是最好的一种选择,而有技巧的调解却可以发挥它最大的力量。”陈双双说道。

  凭借她在立案庭从事信访调解的工作经验,慢慢的,在她的影响下,全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桥头胡法庭的调解率也一跃成为全县五个法庭之首。

  真诚的付出和出色的工作,让陈双双获得了当事人的信任,被省高院授予二等功,并先后获得浙江省十佳优秀法官、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县优秀法制副校长等殊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多年来,陈双双始终怀揣着自己“柔软”的初心,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法律梦。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