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橘园入梦来 巧心出新品

长街一橘农线上+线下两条腿“走”出橘子种植“新天地”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2月08日 09:41:27

  记者陈静珠通讯员苏敏宣

  刚刚过去的春节,是一个走亲访友、招待亲朋的好时机。客厅茶几上的那几碟时令水果,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年前就已经“销声匿迹”的本地产柑橘,就让许多在外打拼一年的游子们念念不忘却又望眼欲穿,吃上一口鲜嫩多汁的柑橘,成了一种奢望。而长街镇农户王金龙却“奇货可居”,冷库里储藏的五万斤宁山红山地宫川柑橘,品相优良、酸甜适口,一推向市场就被消费者抢购一空。现在还能吃到新鲜的山地橘,这要得益于他的巧心经营。

  开着挖掘机做起了“橘园梦”

  今年53岁的王金龙是长街新城村民,有着过人的经商头脑。早些年靠着办石子厂,收入可观,生活也挺滋润,而后慢慢开起了挖掘机。在不惑之年,农民出身的王金龙开始规划“后路”,“橘园梦”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种植改良后的高端柑橘,能在传统橘子谢幕的时候粉墨登场,一边组织采摘游,同时利用网络营销,节省中间流通的成本。

  说干就干,2009年,王金龙成立了宁海县山里红果蔬专业合作社;2010年,开拓荒山,承包了250亩山地;2011年11月,从台州临海引进了1.2万株宫川蜜橘的橘苗。至此,王金龙迈出了“橘园梦”的第一步,播下了承载希望和梦想的“种子”。

  颠覆传统种植手法

  从橘苗开始培育,到橘树完全成熟,通常需要8年左右的时间,但眼前的橘树刚刚走过第五个年头便开始丰收,这得益于王金龙的巧心。不走寻常路的王金龙买到橘苗后,没有急着移植到地里,而是寄居了一段时间的“安置房”,这个所谓的“安置房”就是一个营养包,营养包里有营养液,里面的土质较好,营养成分丰富。这样一来,不仅便于管理,还能更快促进秧苗的成长。王金龙像照顾孩子一样呵护它们,过段时间等它们茁壮成长后,再统一移植到土里,虽然增加了近5万元成本,但橘树成活率在98%左右,长势很快,大大缩短了成长周期。

  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

  称重、检查品质、打包整理后,王金龙正在填写快递单,这是客户下单的柑橘,今天要尽早发出去。翻开他手里厚厚的一叠快递单,记者看到发往全国各地的都有,宁波、杭州、上海、苏州,每公斤10元,现摘现卖。“你看,我都是通过微信卖出去的,年轻人喜欢网购,我这个大叔也慢慢摸索出来了。”一脸憨笑的王金龙告诉记者,自己也加入了微商大军,当前的主要销售模式除了线下采摘外,就是微信出售。每个周末都有百余名游客慕名而来,尽情享受采摘的乐趣。元旦期间,就有80多名上海游客专程包了两辆大巴车组团来采摘,满载而归。

  先苦后甜、带动创收

  尽管这种名叫宁山红的柑橘甜甜蜜蜜,清香爽口,但王金龙在培育过程中还是有不少“心酸”。前年,橘树还未成熟,果实不多,但为了开发采摘游等配套服务,王金龙顶着压力继续投入120万元,在山上建起了凉亭、房子,为了让顾客吃到新鲜的柑橘,他又花了40万元新建了冷库。柑橘从秧苗到成熟,漫长的生长周期让他不堪重负,每年橘园的人工成本就要20万元。于是,在去年最困难的时候,他无奈关闭了石子厂,变卖了三辆挖掘机。其间,县里农林部门等专家积极指导,镇里帮助他积极争取国家补助,宁海农商行长街支行等银行也伸出了援手,从5万元,10万元,再到50万元,也是鼎力支持。

  从去年开始,王金龙初尝柑橘的甜头,采摘了6万斤,今年有20万斤,预计明年将达到40-50万斤。对于未来,王金龙信心满满,脑袋活络的他还有许多的想法,不仅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还希望以后能举办相关节庆活动,带动周边农户创收。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