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县外媒体看宁海 正文

【宁波日报】 宁海强蛟, 赴一场海的约会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2月22日 14:28:07

(《宁波日报》2017年2月22日第A9版)

  “乡粉”展示劳动成果。

  炒海苔花生比赛。

  美丽横山岛。

  “乡粉”探秘海洋生物博物馆。(本版图片陈章升蒋攀)

  晒海苔现场。

  本报记者孙吉晶实习生吴卓晔李丙印通讯员吴立高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在这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由20余位《宁波日报》读者和“乡下头”粉丝组成的采风团相约“自在宁海湾”,走进有“海上千岛湖”之称的宁海强蛟镇,感受渔家生活,聆听与海有关的故事。他们摇身一变成为“采苔渔民”,体验下海的艰辛;搭乘渔船“登岛”,探秘海岛风光、渔家风情;参观海洋生物博物馆,探知海底世界的奥秘。

  见证海苔从滩涂到餐桌的“变身”

  海苔花生是阿拉宁波人餐桌上常见的一道“下酒菜”,吃起来香酥脆嫩。但说起海苔的来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上午9时半,读者和网友来到宁海县强蛟镇王石岙村的阿七海苔专业合作社,跟随合作社负责人宋军林体验了一把“海苔变身记”。

  从合作社步行到象山港的滩涂,大概有七八分钟的路程。道路两旁,晾晒海苔的杆子随处可见。“由于海苔的生长对环境要求很高,所以很难人工养殖,只得‘靠天吃饭’”。宋军林边走边说,“海苔要经过除杂、水洗、晾晒等多道程序,才能走上市民的餐桌。”

  当一行人抵达滩涂时,看见穿着长筒雨靴的几位村民在水面上忙碌,年过五旬的村民葛时绒正在水沟里清洗刚采上来的海苔。为了赶在海水刚退潮时采摘,她早上6时不到就从家里出发了,花了将近两个小时采了一篮重约5公斤的新鲜海苔,但晒干后就只有不到1公斤了。

  看着岩石上嫩绿的海苔,读者朋友也跃跃欲试,向宋军林“拜师学艺”。龚先生是第一次下海,作为一名教师,他表示今天的这堂“海苔采集课”可没想象中那么简单。“滩涂里的泥土仿佛吸铁石一般把脚牢牢吸住,一不留神就会摔倒受伤。”他说。

  正月过后,王石岙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采海苔季节,四月以后进入旺采期。“眼下才刚刚开始采,只能用手一点一点抓,不能连根采。到了旺采季节,可以借助专门工具。”老宋说,采晒海苔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乡下头”热心粉丝玉芬姐感叹,亲眼看见了海苔采集过程,才体会到餐桌上的海苔来之不易。

  随后,大家会聚在海苔合作社,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炒海苔花生比拼”。随着香喷喷的海苔花生出锅,“马大嫂”对这一道家常小菜有了新的认识。

  王石岙村地处象山港尾,采海苔已有200余年的历史。目前,村里有60多户采苔户,竹排船12艘。去年7月,阿七海苔专业合作社成立,对海苔进行统一收购、加工,此举旨在整合区域内海苔资源,通过收购户之间的合作,规范收购标准,搭建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式销售平台,逐步形成产业化发展。

  海苔产业链的逐渐形成,也为合作社产业转型创造了契机。宋军林对一些产品出口到日本的海苔深加工企业进行了考察,发现目前产业转型最大短板在于过度依赖传统海苔加工模式,如漂洗、晾晒等环节受天气等因素制约较大,很难形成产业规模。

  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着手建立加工厂,添置烘干机等自动化设备,将海苔粗加工转变为深加工模式,以此提高产业的竞争力。镇联村干部陈贤雨表示,合作社还准备注册海苔商标,打响品牌,推出干海苔、烤海苔等产品,提升海苔附加值,开辟更大的销售市场。

  体验蓝色海湾美景美食

  告别“苔”香四溢的阿七海苔专业合作社,读者网友来到了华东地区最美的蓝色海湾——宁海湾。一下车,大家便被这片3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所吸引,其宛如一条镶嵌于碧波之中的水晶项链,不愧“海上千岛湖”之美誉。

  渔船是往来于强蛟镇与横山岛之间唯一的交通工具,随着汽笛声响,一场视觉、听觉、味觉结合的自在之旅开启了。横山小普陀、古戏台、渔家风情……一幅碧海蓝天的海湾图景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横山岛,强蛟镇12个大小岛屿中第一批对外试营业的岛屿景点,是此行的目的地。过去,这座岛屿曾是峡山中学、水产学校等“知识殿堂”的所在地。如今,全新打造后的横山岛以曲径通幽的自然风貌、传承千年的海洋文化和博大胸怀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我们搭乘的渔船隶属于镇“休闲渔船”船队。船主尤巧群是本地人,夫妻俩一直以来靠打鱼为生。这几年,她与哥哥尤才兵一同响应强蛟镇渔民转产号召,成为镇上首批“休闲渔船”船队中的一员,走上了另一条谋生之路。“从前打鱼一年赚十万不到,现在同样还是靠海吃饭,但是收入多了,日子也过得更安心了!”的确,吃玩结合,这一独具海岛风情的项目吸引了不少城里人的目光,连外国友人也频频慕名光顾。

  近30分钟的“船程”,令我们好好地领略了一番宁海湾的独特风光,不知不觉,这座外形酷似“葫芦”的岛屿便显露出“庐山真面目”。登岛后,大家沿着栈道漫步前行,一边是郁郁葱葱的植被,一边是碧波荡漾的茫茫大海,鸟鸣与海浪的交相辉映,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不出五六分钟,便可见集“休闲”“娱乐”与“度假”为一体的海滨浴场。此处仍可见搭建的帐篷、秋千等设施,坐落于海滩西北方向的是正在建造之中的“海边民宿”,据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前期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海岛游产品进行了升级,游客们可在岛上体验人工浴场、水上摩托、沙滩排球、海上捕捞垂钓等新式海上旅游项目。

  回到渔船,船家早已备好本地捕捞、养殖的海产招待客人,不出一会儿,我们的餐桌上就被铜盆鱼、毛蚶、石蟹、毛蚶、牡蛎等“船菜”堆得满满当当,大伙儿吃得开心,看得满足!网友谭阿姨告诉笔者,平常在市区的菜场里即便是高价也很难买到如此新鲜的小海鲜。

  目前,强蛟镇已有15艘休闲渔船投入运营。生意好的时候,休闲渔船还得提前预订。在转型后的渔民眼里,这批休闲渔船承载着致富的希望,在游客眼里,海上穿梭的休闲渔船,何尝不是一道流动的风景。

  作为强蛟镇迈向“蓝色旅游”目标的重要一步,横山岛的发展规划也逐渐成为宁海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宁海湾岛群开发已被列入我市休闲胜地的重要板块。目前,地处宁海湾的强蛟镇将建成500吨级旅游码头,以及可同时接待千余人的游客集散中心,这为开发海洋休闲旅游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强蛟海洋旅游人数以年20%-30%数量递增,海上休闲旅游前景无限。

  惊叹博物馆里的海洋奇珍

  “妈妈快看!这颗粉色的小树好漂亮呀!”

  “这是珊瑚,你别看它这么小,已经有100多岁了呢!”

  在一株高达1米多,长相酷似彬树的红珊瑚前,一位朋友正耐心地给年仅4岁的女儿讲解海洋知识。

  置身于宁海海洋生物博物馆,我们仿佛来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除了这株珍贵的珊瑚,这里还有色彩斑斓的珍贵贝壳、长77.14厘米的银翅大法螺、罕见的海洋毛发石、特大海洋野生珍珠……这个博物馆,是由宁海强蛟镇政府和民间收藏爱好者黄仁普共同打造的全省首家仿生海洋生物博物馆。

  馆长黄仁亲自当起了解说员,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探知海洋世界的奥秘。当栩栩如生的各类珍稀物种标本展示在眼前时,大家无不赞叹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尤其是百斤重的鱼残骨和极其少见的三种翻车鱼,都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除了化石,展馆内还设有标本加工部和临展服务部。我们十分幸运地赶上了一场设在安保室内的特展,里面所展示的海洋珍品数量之多、品质之优,令人惊奇。最吸引人瞩目的是一个袖珍型的海洋公园,天然粉色的珊瑚群构成一个“龟山”,与用壳体坚硬、洁白润滑的砗磲雕刻而成的“九龙屏风”之后的“贝壳龟”交相辉映,读者们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声!

  一楼珊瑚馆内,在宁波一高校念大三的读者小叶正拿着手机对着形态各异的珊瑚拍照。“展览十分有意义,多拍些照片在朋友圈里与同学们分享。”

  黄馆长当过兵、进过国企、开过小店。当有人问起办博物馆的初衷时,这位中年人笑着说,“达尔文就是通过收集贝壳发现进化论的,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海洋、研究海洋、发展海洋。”作为海边长大的渔家子弟,他用自己的方式回馈大海。

  黄馆长告诉笔者,“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发明构想其实都是源自于对深海动物的研究,未来的科学有一大部分是属于海洋的,我们要发展强大,一定要重视这些!”

  读者粉丝体验感受

  陈晓丽:通过本次活动,揭开了海苔采集加工的神秘面纱,我也从中增长了知识,了解了宁海的风土人情。看着这一盘海苔花生,我深深体会到其中的艰辛,海苔经过了采、洗、晒几个环节,才能成为餐桌上的佳肴,真是应了那句古话,“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更是佩服勤劳的宁海人民,利用大海的馈赠,通过勤劳的双手,过上幸福的生活。

  姜平:在横山岛上,会感觉到树荫下的幽静,阵阵海风吹拂,格外清爽,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万顷风云浮碧玉,孤插苍溟卧横睡”,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横山岛幽境的特征。站在岛上的栈道上,可以将海的碧蓝和岛屿的秀美尽收眼底,在栈道下,就是布满礁石的海滩,沿着石梯走下去就可以体验在海边拾贝壳的乐趣……有幸一游,当回“蓬莱仙客”!

  (何峰整理)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