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走进深甽镇孔横山村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3月24日 09:38:30

  王方

  孔横山村新貌

  孔横山村其实是由孔家、上横山、下横山3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

  这个位于深甽镇西隅的山村,是大里至孔家自然村乡道公路的终点。有句俗话叫“车到山前必有路”,但车到孔家自然村口的山前,只能舍车步行。这个山叫第一尖,海拔945米,为宁海第二高峰,也是宁海与新昌、奉化两地的界山。自古以来,孔横山人就在第一尖东麓,斫毛竹、采茶叶、种稻麦,过着远避尘世的生活,虽然贫困,却也悠闲。

  2017年1月2日,一阵鞭炮声炸响在这个千人山村田园诗般的晨雾中,原先一成不变的绿野、粉墙、黛瓦挂上了大红灯笼、条幅、气球……80岁的孔水华老汉告诉记者:自1978年大里至孔家公路通车庆典以来,数这次最热闹!

  这是孔横山村“孔氏宗祠修缮竣工暨孔子雕像落成典礼”中的一幕。

  一、孔子后裔第一村

  孔横山村1000余村民中,80%姓孔,孔家自然村则全村姓孔,都是孔子直系后裔,被宁波传统文化专家杨古城誉为宁海“孔子后裔第一村”。其迁徙路径是从山东曲阜迁浙江温岭,温岭迁我县力洋孔村,再由力洋孔村迁新昌县,由新昌县分迁深甽孔家自然村。据孔家《孔氏宗谱》载:明代正德年间(1511),孔子61代孙孔弘波定居孔家自然村,69代孙孔继信再移居上横山自然村。从孔弘波定居孔家算起,传承了17代,历时505年,是宁海最大的孔子后裔聚居地。

  500年山村,有几多兴衰荣辱,也饱尝了世态炎凉。明初,方孝孺挚友张岵有感于方的忠义,自沉于村东斗岩潭殉节;清末,大里王锡桐反洋教起义,村人“从者众”;抗日战争时,奉化中学师生为避日机轰炸,迁校于村南双枝庙继续学业……

  这个村落分布在陡峭的山坡上,下坎人家的屋顶,往往与上坎人家的道地接平,过去外乡人走夜路,要是没有本村人导引,肯定跌跤。虽然地理条件艰苦,但村人牢记自己是孔子后裔,代代礼义传家。就是这样一个嵌在大山深处、出产匮乏的山村,在清代嘉庆年间(1814)就建造了颇有规模的孔氏祠堂,孔子塑像坐镇这一方水土,也已200多年矣!

  200年的风霜雨雪吹打着曾经辉煌的孔氏祠堂,虽有文物价值,却因200年来未加修缮,已成危房,像风中的残烛。村民看在眼里,急吼吼说:“如果再不修缮,祖宗的基业就要毁在我们手里了!”而托改革开放的福,村民年均收入从几千元跃升到3万元以上,再加上近年来,党和政府重视文化建设,修缮孔氏祠堂,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2015年10月,村班子把修缮孔氏祠堂提上了议事日程。

  村班子告诉记者:孔横山村集体经济是“空壳”,修缮孔氏祠堂,只能走村民捐助的道路。但据估算,维修费用起码得100万元以上!村民捐助能凑拢多少?村班子几个人谁也心里没底。关键时刻,孔子后裔的“爱国、爱村、爱家、爱人”基因再一次扬威立万,远嫁舟山的孔春娟捐出3.5万元,孔祖开、孔贤芬、孔祖兴、孔国华、孔长有、孔祥尧各捐1万元,许多老头、老太太捐出了子孙给他们的孝敬铜钿,许多小孩捐出了积攒的压岁钱……不长时间,竟达到了80多万元。80多万元,如果放在县城、西店的富裕大村,并不稀罕,但在这样一个最“督底”的山村,确实不简单,足可印证孔氏后裔的家国情怀。村班子也很感动:“没想到村民反响这么热烈,我们要把这笔钱用好,以优质工程回报村民的支持。”而村民则说:我们正是看到了村班子会做事情,才出钱出力的!

  宗族是中国人割不断的情感纽带,孔氏又是中国唯一的全国通谱姓氏,凝聚力很强。孔横山村修祠堂,力洋孔村孔氏捐出了七八万元,企业家孔建维一人捐了1万元,外地的温岭孔氏联谊会也来人来钱……到今年1月,孔氏祠堂修缮终告完工。

  故事一:与别的祠堂不同,孔氏宗祠把孔子思想放在了突出位置。道地里有戏台,为省钱,鸡笼顶是老的,斑驳的色彩诉说着沧桑。大厅正中悬“圣裔堂”匾额,左边是“师表万世”,右边是“仪范百王”,都利用了老祠堂原有的构件。横厢左有宁海孔氏迁徙图,一目了然;右有孔氏家训,古色古香。

  孔氏家训摘录:衮衮华胄,诞育东方。大哉夫子,应时而降。宪章文武,道承三皇。杏坛设教,门开八方……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