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情感频道 > 至爱亲情 正文
     高级检索
 
思念母亲
童为国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3月31日 09:49:16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路上行人欲断魂”。昨晚又是一个不眠夜,对着满天星光和天边一弯如钩的明月,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从前……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五个年头了,但她慈祥的面容,满头的银丝,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都说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但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却愈加清晰。她那苦难的童年,坎坷的人生让我更珍惜眼前的一切。她勤劳治家,乐善好施的品德深深影响着我们下一代人。

  母亲是个孤儿。她出生在黄坛的一个偏僻的山岙里。家境贫寒,她从未上过学,不识一字。十三岁那年病魔相继夺去了父母和兄长,后事都是乡亲们帮着料理的。从此她孤身一人,到城里帮人做工。给人家带小孩、洗衣服、做饭、服侍老人。母亲的勤劳在县后街一带是出了名的。后经一亲戚介绍与我父亲成了家。

  我们的家在前童。母亲先后生了九个孩子,但最后只带大了六个儿子。我们出生了,邻居们都会登门道喜,母亲总是淡淡地说:生儿好名气、生囡好福气。家中没有女儿帮衬,母亲就像缺臂的女人,缝补、洗衣、做饭、喂牲口等,独自操劳不说,连知心话也没处说,可那时的母亲也早就认命。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除了出力种田,父亲还兼职撑竹排、拉车挣钱补贴家用。尽管父母辛苦忙碌,但十几个人的大家庭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

  那时候,我们兄弟六人一张床上睡,后来个子长开了挤不下,只好睡地板;夏天大多赤膊、短裤,冬天穿旧衣也还能熬得过去,可张嘴吃饭这事,难倒了母亲。没有米,没有粉,揭不开锅,只好把压箱底的钱用来换米,一个银元一斗米。一年中最难熬的是开春二三月,青黄不接。甚至把番薯藤、芋秆、包芦芯磨粉充饥,或上山掏乌糯根、摘松花、采柴籽,就连米糠都要磨几遍代作粮食充饥。当年前童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正月二月不算荒,能见锅底薄粥汤。三月春荒真正荒,不见米粒见菜汤。”

  老房子外的那台石磨就是母亲离不开的伙伴。每天从地里选来尚未饱满的麦穗磨粉。家中没有劳力,母亲用一根小竹竿绑手上,以此代替添料的人,一边又不停地用力推磨,这样一个顶三,有时年幼的弟弟无人看管,背上还要背一个,石磨消磨了母亲多少岁月,但她从不言苦。

  当年方正学先生在前童讲学时目睹了前童人吃“麦虫”的艰辛,写下了著名的《麦虫歌》:“莺粟花开三月中,家家无饭绞饥空。呼妻同看陇头麦,陇头麦色摇青红。解衣采摘旋归去,壳青肉软难为春。忙忙炒灸奋力磨,条条研出成长虫。儿女啼嚎在磨侧,未待吹糠先欲食。各分一把且充饥,痴儿未饱还号啼。抚儿且待明日早,明日磨虫虫更老。杂菜和羹煮一锅,始得人人俱一饱。与妻叹息笑呵呵,可惜麦虫无得多。四月五月且已过,六月七月还如何?争得见稻如麦熟,裹腹一饱终宵歌。”正是我们生活的写照。

  麦子磨出来的粉,先是头层粉,白而细腻,是上等料,二层粉,稍带点黑,口感也略粗些。三层粉,黄褐色,粉质粗糙,但是母亲还是不舍得喂牲口。母亲就用少量一层粉裹外层,做成麦糕或麦饼,我们兄弟都会分着吃,还说蛮香的。母亲听后紧锁的眉头总会舒展一下。

  在前童,家家溪水门前过,但是为了吃到优质水,母亲舍近求远到上街头挑水,母亲担水一头是水桶,一头是柏树水桶,真是一头筛一头磨,母亲每前进一步,身子好像后退半步,井台到家,要经过三条明沟、四个台阶、过两个门槛,把一缸水挑满足足要四十分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到了我读中学,每次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替母亲挑一缸水,由于步调不稳,左摆右晃迈入门槛后肩上的扁担巴不得马上放下,结果是溢水满地。说是帮个忙,反倒越帮越忙。

  我家五世同堂,爷爷是前童建村史上的第一位百岁老人。这离不开父亲、叔婶、子孙的尽孝,也与母亲的尽心尽力分不开。老道地里有十八户人家,近百口人,同在屋檐下,免不了磕磕碰碰。母亲从不与人计较,处处谦让。每逢遇到他人,含蓄温润的母亲总给人微微一笑,予人一份淡淡的亲切。随着父亲组建起前童运输队,我们兄弟六人也逐渐长大替力,日子也一天天好转。此时苦难留下的善良、宽厚的种子生根发芽。在前童老街、在大车门、在老道地……母亲是出了名的大好人,不管是亲近疏远的,她都肯帮忙,尽管家里不富裕,要饭的来了她总要给一些吃的,即使没有吃的,她一边从米缸里抓把米送去,一边说人家上门讨不能空手回去。每到集市,遇到一些没钱买吃的,母亲就招呼他们吃点,特别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只要见到需要帮助的她总是尽其所能。道地里住着三位孤寡老人和四五户吃口多、劳力弱的人家,他们来我家借米借粉已是常事。一次我目睹一位阿婆来借米,母亲拿过升,从米缸里舀米,升口不是平的而是冒了个尖,这还不算,又叫我拿出一只酒盅再盛上,连同满升的米倒在老人的蓝布腰里。我不得其解,正要开口问,上次阿婆借的米都还没还呢。母亲说我不懂事,他们东不去借、西不去借,偏偏来我们家借,是看得起我们,全家人省吃一口就可帮他们一餐,这也算不上什么功德。

  每逢过节,母亲就会叫我们兄弟几个给道地里的几位老人送些麻糍节气食什么的。他们生病了百忙之中记着给他们送饭、茶汤。

  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有一次下课时被一位大班的孩子欺负,我从双杠上被推下来,摔断了一颗门牙。母亲看到我红肿的嘴唇,既没打我也没上门责问。后来班主任老师得知此事,问起母亲怎么不来学校问责?她说孩子牙齿已经断了也接不回去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要管好,如果再去说,别家的孩子也要挨揍了。

  长年累月日夜奔波操劳,缺乏营养和体力透支,母亲过早地衰老了。一九九一年八月初二,天刚蒙蒙亮,我在妻子开的小面馆里帮忙,隐约中看见门口停着一辆三轮车,二人正搀扶着一位老太太,天色尚暗,我没认出是谁,此时好像听到了母亲的说话声。我急切地三步并作两步跑出店堂,只见父亲正在付钱,此时的母亲紧倚门边,双手握住门框,眉头紧锁,微微颤抖的嘴唇半张着,十分吃力地挤出力气来说:“国儿,娘要来麻烦你了。”我跨出门槛,扶上母亲的胳膊,不禁心头一个寒颤,母亲的手臂骨瘦如柴,原本略带温润的脸面已变得蜡黄。看到母亲痛苦无力的模样,听到她的呼唤,我的喉咙哽咽了,眼睛被泪水模糊。

  住院后,医院的化验报告很快出来了,当时住院部的吴医生告诉我,她从医二十年,还从来没碰到过像您母亲一样的病人,各项生化指标已经不正常到不能再低的程度了,且还一声不吭自己扛着。没过多久,母亲就吃不下饭,病情越来越严重,但她仍不甘心躺在病床上,几度挣扎着想坐起来。母亲知道快不久于人世了,弥留之际,她想和父亲交代几句的力气也提不起来了。农历八月十五上午,母亲艰难地睁开眼睛,呆呆地看着病床前的几个孩子,十分吃力地说:我走了,要照顾好你阿爸,不要给他吃苦,就再也没有说什么了。到了下午渐渐进入昏迷,我们几个兄弟将母亲接回家,晚上六时,母亲停止了心跳,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六十九岁。

  母亲离世的消息一经传出,老屋里三层外三层,走廊、过道都站满了人,大家失声痛哭,一位婶婶挤过人群不相信大慈大悲的好人这么快就走了,伸手摸摸母亲尚有体温的后背,恋恋不舍地拉着她不肯放手。一位叔婶忍着悲痛赶到娘床前,泣不成声,哭倒在地,我们兄弟几个想拉她起来都拉不动。她说母亲人真的好,一生不知帮助过多少人,做过多少好事,谁也说不清,整个村子也难挑出几人。母亲人走了,阿婶号啕大哭,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我每次回家总会回忆起她动情恸哭的这一幕。

  出殡那天,老街上上下下都是人,几乎全村都出动了。

  母亲,您操劳了一生,该好好休息了!你的子孙后代都好好的,我们大家常常记起您,思念您!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从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锻造“三勇...
·利比里亚维和一年间
·爱尔眼科桑洲义诊
·将心比心 邻里和谐
·宁海惊现百年前调查民事习惯报告书
·县第一医院完成首例行腔镜肾上腺...
·市民遇到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可拨打...
·火车站存在车辆违规拉客、乱停放...
·我县社会组织服务工作 受上级肯定
·跃龙积极营造廉洁换届选举氛围
  图片推荐:
电影《故事之恋》拍摄正酣
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
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西餐大师炼成记
乐享春游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