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正文

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 吴昌卿朱开益作品开展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4月09日 08:48:52

浙江在线4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慧)由浙江省美协、宁波市文联、宁海县委宣传部、宁海县文联主办的“梦笔生花——吴昌卿画展”“髟墙无语——朱开益画展”4月7日同时在宁波美术馆开幕。

  宁海,是中国书画大家潘天寿的家乡。因此,吴昌卿、朱开益两位老先生的绘画作品,既得益于吸收了潘天寿的绘画技法,却又完全拥有各自的绘画风格,在相同与不同之间,用中国笔墨表达各自的内心世界。

  吴昌卿展出作品以写意花鸟画为主,兼有山水人物画,多为大幅立轴,也有册页、扇面。一生从事教育,业余爱好画画,特别喜欢写意花鸟画的吴昌卿,初学入门《芥子园画传》,后习一代宗师吴昌硕先生画风。涂抹了半个世纪,难取真经,废画何至三千。

  吴昌卿作品

  吴昌卿是凭有限的业余时间见缝插针习画,而且急于就成,因此就养成用笔过快的习惯,出现笔墨轻飘、油滑现象,不耐看。要使用笔慢下来,关键是心要静下来。潘天寿先生曾形象地说过:“石溪开金陵、八大开江西、石涛开扬州、其功力全从蒲团中来”,“静则静如老僧补纳”。可见坐禅是致静的一大法门。吴昌卿也学着尝试过,贵在持之以恒。李可染先生是齐白石的学生,他说“齐白石用笔很慢、行笔沉涩、力透纸背”。潘天寿先生称赞黄宾虹先生用笔力能扛鼎。宾翁主张用笔一波三折,即起笔逆锋、运笔转锋、收笔回锋、达到厚重苍劲、圆中有变,体现太极之理、呈现太极运转的轨迹。这就需要在慢字上下工夫,并非一扫而过能奏效。吴昌卿常把黄宾虹先生的勾勒山水写生稿作为日课练习,得益匪浅。

  吴昌卿作品

  学习写意画者以临行草书碑帖为多,吴昌卿体会对古籀,古隶的临写不可忽视。他选了西周古籀《散氏盘》,东汉古隶《乙碤碑》,一笔笔慢慢临写,方能得其古拙、雄浑的风韵。

  吴昌卿作品

  “我们这一代人,青少年求学期间很少接触古典文学,这是当代学画人的一大缺陷。”吴昌卿说,老一辈画家提出“十分工夫、三分画画、三分写字、四分读书”,正是为我们填补这个缺陷。古籍的许多经典是现代文学所不能替代的,有学者提出,学习书画者,《老子》《庄子》非读不可。如《老子》《庄子》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知白守黑”“磐衣解礴”“得神忘形”“返朴归真”等,既是哲理,又是画理。

  吴昌卿作品

  朱开益197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分配到宁海文化馆,直至退休。朱开益勤读潘天寿的书与画,研究潘天寿学习潘天寿不善言辞亦如潘天寿,善良,诚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故乡使得他有着浙东人特有的硬气。

  朱开益作品

  “对目前流行的大、满、做、粗、燥、俗、甜这样的画向来不看,更不画。”朱开益画自己的画,画别人司空见惯而无一人画的物体作为自己的题材。几把椅子,一把扫帚,一把柴刀,一粟菜籽,一个手扶拖拖拉机、红妆用的洗脸架、大橱不锈钢锅铲、一堵墙、一座门、一扇窗……只有几十年深入生活,熟悉他们,热爱他们,把他们当成知己,用心,用所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独特视角才能画出他们的精神、灵魂。才能把画画活了,才能在千万画家钟独树一帜。记载着时代的变迁,述说着人们自己的情感。

  朱开益作品

  当然,朱开益也画大山大水,高楼民居,梅兰竹菊,但处理手法任然独特,因他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笔墨程式。所以他的画平中出奇,一看便是物不惊人画惊人,很耐看。当然,画无止境,朱开益应更多读书,使他画的中国画的意境、气韵、格调更臻完美、具有更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成为人们的精神粮食。

  朱开益作品

  在当天举行的作品研讨会上,来自北京、上海、四川、广州、浙江等地的评论家们,对两位老先生的绘画作品给予高度评价。

  人物名片

  吴昌卿,号缑城老民,西湖墨客、愚公等。1941年出生,浙江省宁海县人。一生从事教育,曾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从小爱好书画,擅长写意花鸟,兼写山水人物。作品在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大赛中获奖或展出,多幅作品选送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湾、日本、法国等地展出。刊于几十家书籍报刊,出版有人美版《吴昌卿画集》,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朱开益,又名阿益,别署怡得楼主,1945年生,浙江余姚人。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原理事,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原常务理事,开明画院画师,宁波市政协书画院画师,宁海书画院副院长。擅长花鸟、山水画,曾在杭州、宁波等地举办个展。出版有《江南民间木雕艺术图集》《朱开益画集》《意境宁海·朱开益画集》等。 

责任编辑 袁银泽     稿源 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