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刀客”季孔丰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5月22日 10:47:32

  文/张即图/周益

  

        1

  对于桑洲镇竹山头村68岁的季孔丰来说,这一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便是做了一辈子的刀。这刀并非挎在侠客腰间的那种刀,而是雕花人手中的那把刻刀。

  季孔丰说,在自己年富力强的那个年纪,宁海、象山、天台、鄞县等七县的雕花人都在用自己的刀。

  说这话的时候,季孔丰的语气中无意中流露出几分自豪。

  2

  19岁时,季孔丰拜了师学手艺。起初,他学的是做农具。做锄头,沙吉(音,一种割稻子的农具)。那时,在地里营生的人多,许多人家都要用到这些农具。在季孔丰的印象中,每年的农忙,他总要跟着师傅到四处去砾沙吉。因为使用频繁,沙吉上的锯齿被磨平了,需要重新开锋。那时,活儿非常忙,忙了一天,晚上便睡在当地祠堂里。祠堂里的蚊子战斗机一样四处乱咬,但依然抵挡不住沉重的睡意。

  就这样,季孔丰做农具一直做到22岁。那一年,村里来了一个雕花人,问他会不会做雕花的刻刀,这引起了他的兴趣,从那时起,他在这个雕花人的帮助下,开始从做农具改行做刻刀。

  季孔丰说,做刻刀的工艺和做农具完全不同,从落料开始,要经过打毛坯、做翁、铺钢、熟火等一系列程序,其中最重要的一道手续就是淬火,一把刀的质量如何,硬度如何,完全取决于这个程序。起初的时候,他总是因为淬火不好,刻刀的质量一直不稳定。但做得多了,他就找到了规律。终于掌握了一套熟练的淬火工艺。

  现在的季孔丰因为身体的原因,已经很少做刀了。面对我们的来访,他还是演示了一把淬火的手艺。他一手拉着风箱,一手往炉子里加炭,眼睛紧紧地盯着火苗。季孔丰说,炉火烧到杨梅红的时候,要及时下水,火候不到,刀子硬度不够,火候过了,刀子容易酥。落完水后,还要回一下火,这样刀子才能正式成品。

  对于普通人来说,季孔丰所说的那种杨梅红,根本无从发现。但季孔丰就是凭着自学,掌握了一手高超的看火技能,这是天生的本事。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袁银泽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