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活态传承活文化 创新保护谱新章

——宁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探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6月05日 09:23:14

  柴世存在搭建藻井

  非遗展览

  章雄辉在雕刻花板

  文/张即葛兴林图/周益

  漫漫历史长河,先祖们以世代相承的方式给我们留下了星光璀璨的文化遗产。而这些文化遗产中,包括素有“活态文化”之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宁海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省级8项、市级28项、县级81项,数量居于全市前列。此外,还拥有省级非遗传承基地5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5人、市级31人。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就是县文化部门及诸多传承人长达十多年抢救性挖掘、用心传承、精心保护的结果。

  一

  宁海自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在长期劳动、生活中以其勤劳智慧创造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传统手工技艺等,并不断发展,流变至今。这些主要倚靠人并以身口相传的特殊方式得以传承延续的文化,就是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并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是最具民族与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像地方戏剧宁海平调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唱腔以曲牌体为主,表演以耍牙绝活最精彩,语言基本用宁海方言、读书音。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的方式得以延续,在现代化冲击、商品化影响之下,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濒临失传消失的困境。

  从2005年起,我县开始启动非遗保护工程,开展全县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2006年,为进一步摸清家底,又组织相关人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拉网式调查,通过上下联动、齐头并进的方式推进,像雷达一样把宁海本地的角角落落仔仔细细地搜了一遍。期间,搜集到4万多条涵盖18大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最后,从这些海量信息中挖掘整理出的非遗项目居然有1500多项,而当时,有不少项目濒临消失,情况不容乐观。此后的2008年,出版的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丛书《甬上风物·宁海卷》(18本),详细介绍了我县非遗的重点项目。2012年,又从中筛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100项,分17个大类进行详细、完整地辑录、整理,出版了《甬上风华·宁海卷》。至今,我县先后出版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宁海平调》、《宁海十里红妆风俗》、《泥金彩漆》、《泥金彩漆口述史》、《宁海平调口述史》。

  县非遗中心主任章亚萍说,普查,让相关部门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存在环境和濒危状况,为我县开展保护和抢救工作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

  二

  对章亚萍来说,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多年就是一个不断摸索、完善、提升、规范的过程。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遗项目的一项重要举措。但要做好非遗名录申报并确保成功却非易事。特别是近年来,这项工作标准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严。目前,市级及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要求必须拍摄相关项目的视频资料,详实展示整个项目每个环节的操作过程,同时要整理成文字资料,以标准文本格式上报。仅做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关键要对申报项目进行精准定位,明确其性质类别。因定位不准而导致申报受阻的事也曾发生过,如当年《十里红妆》曾与《宁海平调》一道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结果因其定位模糊被退回。

  此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要求申报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有正确的思想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求严格遵循传统,讲究原汁原味,尽可能减少一些商业味道,剔除一些与其传统内涵无关的内容。例如属于民俗类的“深甽十月半庙会”在申报省级非遗名录时因揉入了其它一些内容,破坏了原有的传统面貌,最终未能通过。

  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与提升,目前我县已建立健全了国家、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实行逐级申报模式,定期分批次公布县级非遗名录,并从中选优上报省市级乃至国家级,以纳入各级非遗名录的方式加大对我县优秀重点非遗项目予以抢救性保护。截至今年,我县已分五个批次共公布了81项县级非遗名录项目,其中宁海平调、宁海十里红妆婚俗、宁波泥金彩漆、前童元宵行会4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8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28项入选市级非遗名录。可以说宁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呈现了四面开花的良好局面。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袁银泽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