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翁炳良和他的婚证收藏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6月16日 09:22:53

   小婚证折射大历史

  1996年,翁炳良在知恩中学旁开了一家旧书店,从事古旧书刊的回收与销售。他告诉记者:爱上收藏婚证,完全源于一次偶遇。

  1997年,翁炳良去杭州古玩市场淘旧书。在一家书摊上,他无意中看到一个卷轴,外面写着“同心永爱”4个大字。他好奇地打开一看,展开的不是什么书画,而是一份1944年的婚书。绢制,手工书绘,非常精致,是一对江苏籍新人在上海举行婚礼的证书,上写新人的生辰八字和吉祥话语,四周绘有龙凤、云水、卷草。最吸引翁炳良的是:左下角盖有印章,竟是书画名家江寒汀!原来旧时的婚书这么精致,翁炳良当即以850元的价格买下。

  江寒汀手绘的婚书,当时什么人能请得起这么有名望的大家?翁炳良与藏友交流后才得知:这份婚书,当时的价格就要8元大洋,而且新人家族还要与江寒汀较有交情!

  解放前在丝绸上手绘的结婚证

  搞收藏有一如既往的,也有半路出家的。往往是,一如既往就像青梅竹马的男女情爱,味同嚼蜡;半路出家倒像干柴烈火,大有相见恨晚的激情。

  翁炳良自此爱上了婚证收藏,且如飞蛾扑火,既热烈又执着。他在婚证收藏中收获了无穷的乐趣,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一张婚证,可以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情世故。

  故事一:清末的婚书,材质古朴,但书法精美,文采飞扬,如“大德望云龙张亲翁先生大人阁下:伏以海誓山盟喜仰名门之庆,鲁书雁帛益增蔀屋之光。喜三星之在户,卜五世以其昌。恭维亲家大人门下,三代遗风六朝望族,慕令郎东床妙选早精六艺,愧小女西郭庸姝初学三从。由水月之言,俯缔朱陈之好”……这份女方家长写给男方家长的婚嫁答谢函,虽诘屈聱牙,但典范雅致。说明在清末,虽然白话文渐趋流行,但在正规场合,还是文言文“摆得上台面”。结婚是人生大事,婚书用文言文似较符合礼制。

  到了民国时期,出现了固定形制的婚书,上面大多印有“伉俪证书”“结婚证书”等字样,但有点地位、家道也殷实的“大人家头”,一般会请名人名家在婚书的空白处作画、题字。现存的民国时期的婚书,一般都有华丽庄重的特点,并多数呈书、画、印一体。

  解放初带有民国遗风的结婚证

  解放后的婚书,则完全是固定格式了。解放初,还带点民国遗风,到后来就越来越简化,直至完全“证件化”,成了结婚证,由民政部门颁发。手工绘制、名人证婚等雅趣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解放初,印制的结婚证上不论男女,都称“同志”,图案多是红旗招展、工厂冒烟、甚至有拖拉机耕田……反映了建国后倡导男女平等、致力于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时代特征;二是文革中的结婚证,上首位一律是“毛主席语录”,甚至像“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这样火药味十足的语录也照刊不误。翁炳良收藏的一张婚证,在“毛主席语录”的下方,还印有林彪手迹“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反映了林彪曾作为中国二把手、毛泽东接班人的一段史实。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