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视点 正文

称一称所谓大赛的含金量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8月03日 08:48:52

  涧泉

  最近,都市快报扒开了各类所谓大赛的画皮。“恭喜!你家孩子获得新加坡国际钢琴决赛资格,请交6000元!”“XX同学,你的文章获得XX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请赴京参加决赛……参赛费2000元”……你被这些“惊喜”砸中过吗?相信不少家长都收到过类似的“喜报”,一下觉得自家孩子就是个小天才,无尚光荣,要是好好培养,定能成为“天之娇子”。于是拿着真金白银喜笑颜开义无返顾地开始了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陪赛之路。

  不知为什么,这让笔者联想到了商场购物免费抽奖,一抽就是特等奖,2000元的代金券哎,你是买玉呢还是买玉呢?不买,好像白白损失了2000元,买吧,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元的腰包是不得不掏的,而但凡你看得上的一准是他那儿顶贵的,否则怎么突显你的眼光好呢!而实际价值究竟几何就不得而知了。

  商家也好,组织各大赛事的民间组织也好,可谓把“心理战”打得炉火纯青。这些比赛,无一例外,名头都很大,冠之以“英国”“德国”“皇家”“国际”“华人”等字眼,有的还会加上肖邦、施特劳斯等音乐家的名字,你听听,要多高大上有多高大上,怎么着也是国际赛事,能拿个一金半银,光宗耀祖不说,朋友聚会也多了几分谈资。对很多家长来说,唯一不能拒绝的诱惑,也就是孩子“出人头地”的机会。

  真相是,不少比赛是借着在国外举办的名义,让人误以为是真正的国际比赛;主办方多是些民间组织,一般没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一些培训机构的老师极力推荐学生参赛,有回扣是行规,背后的利益链条一环扣一环。要知道真正有水平、知名度高的赛事,根本不会设置那么多的组别,让那么多的孩子参加,也不会设置高额的报名费,更不会有那么多的金奖银奖特等奖。有些家长参加过一次就知道含金量几何,不会一次又一次“投怀送抱”,但韭菜每年都是新的,割了这茬还有下茬,总有新的孩子新的家长热情满怀前赴后继。

  有些家长打心眼里把这些比赛看得很神圣,把获得的奖项也很当回事,奉劝这些家长该醒醒了,拿自己的血汗钱去换一堆没什么含金量的奖项,不值;也有些家长就是抱着让孩子镀镀金的心态,想着至少在以后的升学路上能多一些资本,履历好看一点,对这些比赛的含金量心知肚明,属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那么市场的就交给市场;还有些家长就是想带孩子长长见识,看看全国孩子的水平,也锻炼一下孩子的胆量,增强自信心。他们信奉的是以赛养人。学什么东西都要经常比比,不仅和一起学的人比,还要跳出熟悉的环境去比,去外面的世界比,才能知道自己的水平、实力到底如何。这些家长有理性的思考,他们的选择值得尊重。

  一言以蔽之,比赛绝对不能盲目,别一看到高大上的大赛名头就激动得直往上扑。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