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众手浇开文艺之花

——我县群文工作巡礼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8月28日 09:24:31

  见习记者卓佳洋通讯员胡磊娜邵颖玢

  宁海独特的地域文化,悠久的历史底蕴,丰富的群众生活,为群众文化作品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展现浙东婚俗文化的“十里红妆”品牌大戏,到扎根群众的廉政话剧、歌曲音乐,再到倡导时代旋律的舞蹈、小品、相声……这几年来,宁海的群文工作者深入基层、默默耕耘,用他们的才情和努力,传宁海声音,演宁海故事,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不仅让群众大饱眼福,赢得了观众的掌声、专家的赞誉,也从根本上推动了宁海的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1

  群文创作的底色来源于地域文化。宁海历史悠久、山海相接,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文化特色,为群文创作赋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宁海的青山秀水、古镇风情、名家名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可入情入境,展现我县别样的地方特色。

  《十里红妆·宁海风》剧照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十里红妆”。浩浩荡荡、十分气派的送嫁妆队伍,门类齐全、工艺精湛的器物,在轿中盛装端坐、略带娇羞的新娘子……古老的韵味、情感的寄托,给这一习俗烙上了神秘而又惊艳的印记。

  丰厚的文化遗存,如何在舞台上呈现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效果?2010年起,我县开始筹划打造“十里红妆”宁海地域文化品牌。当时定下两部剧目,越剧《十里红妆·风雨情》和大型风情歌舞剧《十里红妆·宁海风》,力图将千百年来江南民间“十里红妆”婚嫁文化的美好图腾,江南百姓在朱红中祈求祥和、幸福、平顺的恒远梦想及江南民间民俗风情的全新审美符号,巧妙地融入到舞台上。

  在创作中,两部大戏都经历了不少钻研打磨,其中,大型风情歌舞剧《十里红妆·风雨情》时间更久一些,历时3年。《十里红妆·宁海风》则是一部旅游宣传的大戏,更有舞台渲染力和吸引力,让观看的游客印象深刻。为了做这台戏,主创人员曾经去外地看过多场类似的旅游类演出,如《印象西湖》、《印象普陀》、《宋城千古情》、少林寺的武僧表演等。一开始大家的想法是做一场夜宴,在席间穿插演出,让游客边吃边看,增强表演的互动性,但后来因为场地原因,方案作罢。尽管是县级剧场,场地资金有限,但大家都力争花最少的钱做出最好的作品。

  为了最本真地还原传统婚嫁文化,创作人员五易其稿,甚至连主创团队成员都有变动。这部戏请来了对“十里红妆”有近十年研究的诗人陈云其担任导演,陈云其把他天马行空的诗意运用到舞台表演,让民俗变得可亲、可闻、可品。其中一幕《酒歌》,“主角”是女子出嫁时才开启的“女儿红”。“怎么让观众闻到酒味,我们试了无数遍。最初让人站到舞台顶部用喷雾器喷洒,可发现酒味怎么都不够浓。”后来,剧组在一个烧酒师傅那里淘到了秘诀,把黄酒烧热了再喷。而喷的时间更有讲究了,经测算,从开喷到观众闻到酒香要两分半钟,为了掐准时间,他们排练了无数遍,“酒都用掉好几缸呢!”

  如今,《十里红妆·风雨情》和《十里红妆·宁海风》已经成为了我县的招牌剧目,越剧《十里红妆·风雨情》获得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大型剧本金奖,在全省各地持续巡演。《十里红妆·宁海风》则成为了宁海的“门面”,上演了百余场,在大观剧院迎接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游客。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