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竹匠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9月04日 09:21:36

  ●赵安炉

  1

  宁海土话里,若谁被称作“大木老师”,多少都会有一些贬义。他可能做事粗心,又有些木讷不灵,粗糙不精。木匠行当里,“大木”只是其中的一门,另一门叫“细木”。那些建造房子或简单的木工活通常是“大木老师”的手艺,与此相对应的则叫“细木老师”,那些精雕细琢的亭台楼阁、千工床、嫁妆等精巧的木器,一件件如同艺术品,这就不是“大木老师”所能及的手艺了。当然,民间亦有一些能工巧匠,集“大木”和“细木”于一身的。

  说起木匠,宁海目前留存的120余座古戏台都是古代木匠的杰作,其中10座最精彩的更是成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去年,作家雪小禅来宁海,当她站在下蒲魏氏宗祠古戏台前时,犹如黛玉初进大观园,惊呆了,怎么会有这么精美的古戏台?她东看西瞧,一步三叹,最后,勾起了戏瘾,翩翩然登上戏台情不自禁地唱了一曲秦腔。唱毕,她仰望着头顶上的结构规整、富丽堂皇的藻井指指点点,连连感叹,久久不忍离去。

  古戏台、十里红妆最能代表宁海“细木老师”的精湛手艺,而宁海尤其以前童、岔路的木匠手艺为佳,其中岔路湖头村的“细木老师”葛招龙手艺超群,有着一手修复古戏台的绝活。

  2

  宁海多山,山上多竹木,所以,木匠和竹匠也就应运而生。如古戏台那样的恢宏建筑皆出自木匠之手,我认为木匠是阳刚的,是“男性”的,印象中,我就从未见过女木匠。相对木匠,竹匠是“柔性”的,也可说是“女性”的,竹匠的作品亦是“小家碧玉”。对应木匠,竹匠亦有粗细之分,粗的,通常称为“扼椅老师”,细的称为“篾作老师”,竹编制品,亦有出自妇女之手的。

  少年时,初到西溪,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是溪水太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须得喊才能听得清楚,因此,在西溪度过童年的我自然养成了一副大嗓门。二是满眼的竹。竖着的,飘洒竹丝竹叶,在山林间自在生长;横着的,是削去了竹丝竹脑,光溜溜的一条竹身,一堆堆躺在马路边或坦场上等待销往外地。

  那时,我总被供销社坦场边的工棚所吸引,这里有一个为供销社加工竹器品的人,来自黄坛魏家,几乎人们都称其为“扼椅老师”(那时称呼中有对手艺人的尊敬)。他只加工竹椅,大小两档,大的通常是用来吃饭的坐椅,小的则适合休闲时坐,或小孩坐。另外,他还加工撑椅和眠椅,这是用来躺的。撑椅可以折叠,不用时收起来,要躺的时候撑开,不占地方。但撑椅躺着没有眠椅舒服。眠椅平坦,背微微翘起,椅下层有一个活动的小凳子,人躺下后,可把小凳子拉出来,双脚就搁在上面,十分的舒适。夏天的黄昏,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会在道地上或马路边,泼些水消暑,然后,那些竹椅、撑椅、眠椅就粉墨登场了,大人们拿着蒲扇摇晃着,消解热意,也为小孩驱赶蚊子。

  那时,我已经十二三岁了,跌跌撞撞把笨而大的眠椅从家里搬到马路边,躺在眠椅上数星星,也听大人讲笑话,当听到鬼怪出现时,会害怕得蒙上眼睛。有时,大家也会叫我吹笛子,《东方红》都听腻了,一定要听《洪湖水啊浪打浪》,那时的旋律一定是“呕哑嘲哳难为听”的,但他们可能认为一个小孩能把一曲自己熟悉的旋律咿咿呀呀吹出来,已经是“神童”了。其实,我是喜欢唢呐的。唢呐要好几元,买不起,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支笛,一本教程。开始学时老吹不出声,真吹得两腮酸胀。好在能坚持,且悟性尚可,一个月下来终于能吹曲子了。

  那时,“扼椅老师”经常会受村民的邀请去“落家”,为他们加工指定的竹制品,比如竹台、竹橱、竹床、竹箱、竹梯以及小孩坐的椅车,椅车是尚不会行走的小孩的专用椅,方方正正,里面有座椅,四周有栏栅,前面设一小平台,放些玩具或食物,下有四个轮子可移动。“扼椅”的程序通常是先挑竹肉较厚的老竹,根据家具所需,锯成一节节的竹枝,然后,按需要或劈、或钻、或凿、或挖、或锯半用火烫后折弯……完成半成品后,再组装成各种器物。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