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百姓大舞台” :种出乡村的文化硕果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9月18日 09:07:57

  见习记者卓佳洋

  提及乡村文艺晚会,不少人浮现的印象是偶尔到乡间演出的一台戏曲或是露天电影。在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当下,曾以“天天演”“千场电影百场戏剧进农村”等“送文化”为主的模式逐渐难以适应,我县尝试的“种文化”模式——“百姓大舞台”正在乡村开花结果。

  前童鼓亭馆、一市下洋陈村、桑洲南岭村、茶院许民村……近日,一个个新颖又接地气的节目在这些小乡村轮番上演,人气爆棚。从去年7月起,全县三分之二的建制村陆续被热闹的“百姓大舞台”唤醒,村民自编自演,你方唱罢我登场,给群众文化生活增添了许多亮色。

  1

  在茶院乡许民村文化礼堂里,锣鼓声一响,村民叶小珠一袭旗袍,踱步上台,把越剧《白蛇传》选段唱得细腻婉转,一曲唱罢,台下观众纷纷鼓掌叫好,一些熟识的村民赞不绝口,还不停地举着手机拍照录像。“她可是我们村里的大明星了,身段唱腔都很好。”

  “百姓大舞台,有才你就来。”在这句口号的号召下,像叶小珠这样的草根明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百姓大舞台”的规则里,镇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节目需占到整台晚会的60%以上,因此,上台展示自己风采的村民越来越多。

  34岁的陈优娜是一名全职主妇,由于家境富裕,曾经她的闲暇时间几乎都用来泡吧、K歌。但是“百姓大舞台”的兴起,使她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变化。“去年一次老公单位的年会上,我结识了小品名角葛圣明老师,通过跟他聊天,我发现表演小品很有意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优娜向葛圣明“拜师学艺”,搭档表演小品,没想到这就与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排的小品内容都很接地气,在演出的过程中,我也在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比如小品《母亲的生日》,陈优娜饰演一个非常泼辣的媳妇,“角色的故事提醒着我自己,在生活里要孝敬长辈,婆婆和妈妈都一样要尽孝心。”如今,她几乎将一半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演出排练上,“现在村村都有大舞台,展示的平台多了,节目都来不及排,哪还有时间浪费在其他的娱乐方式上。”

  百姓大舞台老少皆宜。在桃源街道下桥村,平时喜欢在村口凉亭里唱京剧的76岁村民金思富一身京剧装扮登上“百姓大舞台”,来了一段字正腔圆的《锁麟囊》,赚足了掌声也过足了戏瘾。“我这么大把年纪还能上台表演,特别开心。”金思富笑着说。

  “村民原来是搬凳子来看,现在变成了舞台上的主角,从‘围观’变‘主演’,尽管有些节目的质量不是特别高,但是上台表演的村民很容易和台下产生共鸣,比如,哪户人家的闺女上台就会变成这家人共同的荣誉感。”县委宣传部文化科科长娄姣敏表示,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大,通过搭建“百姓大舞台”,大家的距离拉近了,也顺势带动了广场舞等其他文体活动,村民搓麻将的声音渐渐少下去,舞台上的声音日渐多起来,百姓舞台百姓演,真正实现了群众文化共建共享。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