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视点 正文

常态化关怀才是敬老爱老正道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10月27日 08:57:44

  涧泉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前后最熟悉的情景莫过于献爱心活动开始井喷,各家敬老院又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光,爱心企业来了,志愿者们来了,幼儿园的孩子们也来了,送被子送毛毯送吃的,帮老人们打扫卫生、洗头洗脚、剪指甲、掏耳朵,和老人们联欢,表演节目,暖身又暖心,老人们乐开怀。但重阳节一过,一切又归于沉寂,老人的心热过又凉了。

  孝老敬老是中华传统美德,积极开展敬老爱老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志愿者走进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人家庭,倾听老人心声,关心老人生活,解决老人的实际困难,这样的行动值得点赞,但一窝蜂、运动式敬老,别说老人们受不了,也为社会所诟病。曾有媒体报道,有家养老院有位老人在重阳节一天被志愿者们洗了7次脚。这到底是献爱心还是把老人们当成了满足爱心的道具?大家都赶在这一天争着抢着关爱老人,敬老院的老人们都不够用了,才会闹出这么大的笑话。

  无论是子女“常回家看看”入“法”,还是老人中秋节为子女准备好他们最爱吃的辣椒酱,6个子女却一个也没回来,抑或是“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读出的都是老人对亲情的渴望、对陪伴的渴求,和现实中孤单无助的辛酸和无奈。很多人的孝顺观还停留在逢年过节、生日纪念日给老人买点礼物、陪老人吃顿饭,或者在物质上满足老人,却忽视了精神上的给予和陪伴。

  要知道老人们需要的是日常的看望与关怀,一天代替不了一年,一阵风也代替不了日常。我们不是重阳这一天才想起敬老爱老,而是这一天提醒人们,我们的陪伴与照顾是否渗透到老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了——平时有没有人想着他们,有没有一以贯之地为他们做些什么,做的是否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其实老人社会经验多、阅历丰富,其中很多都是年轻人不具备的。经常陪老人聊天、聆听他们的教诲,既是对老人的精神陪伴,对年轻人的成长、创业也不无裨益。对社会来说,从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干部、老专家、老技术人员都有丰富的经验和一技之长,为他们提供发挥余热的舞台、向他们征求意见建议,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关心和尊重。多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常态化关怀才是敬老爱老正道,常陪伴,常关爱,才是幸福真谛。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因此有关部门要把建立“尊老敬老”常态化工作机制提上日程,定期到敬老院开展敬老慰问活动,并建立专门的敬老志愿者队伍,为全县老年人提供更及时、便捷、有效的服务,使敬老服务活动常态化、规范化。不妨以“重阳节”为契机,倡导和鼓励全社会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把温暖送到老人心坎上,让温暖常在。

责任编辑 宁海新闻网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