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日历:时光留下的脚印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11月06日 09:42:54

见习记者 卓佳洋

每年10月至12月是日历销售的旺季。日历,作为记录生活的载体,记有年、月、日、星期、节气、纪念日等,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如今人们越来越忙,电子日历越来越方便,纸质日历似乎逐渐淡出了市场。近两年来,“日历书”的出现,又带回了这份藏在时光里的记忆,而其内容和形式,也与当下人们的生活品质更加契合。

1

传统的大红底日历最为常见,几乎贯穿了每一代人的记忆。通常有厚厚一本,封面上印着传统年画,语言吉祥如意,里面纸张较薄,上面写着阳历、农历日期、节气、宜忌、天干地支等,甚至还有两句警世古诗。过一天日历便撕去一页,一年的时光就随着日历一天天变薄,哪天封底快露出来了,一年也就又过去了。

如今,这样的红底日历在乡村集市、农贸市场上还有的卖,比较便宜,根据大小不同,价格也有差异,有3块钱一本,也有6块、8块、15块一本。记者到县农贸市场转了一圈,烟酒副食、居家用品、零食小吃、文具礼品……各色小商品应有尽有,但是整个市场里并没有专门卖日历或是挂历的店面。在几家卖文具、小礼品的摊位前,记者发现了一些日历,封面是福禄寿三星,看起来很是喜庆。“一般每年10月份会进一些日历,务农的或者年纪稍微大点的来买的比较多。”经营一家小商品店的王女士说,她在农贸市场开了20多年店,基本上每年都会进一批日历,但是款式和数量不多,卖完为止。一位正在选购的大爷对记者说,“我们年纪大的,就喜欢这种一天撕一张的日历,几十年的老习惯了,字挺大的,使用起来很方便,还可以查看宜忌等黄道吉日,反正价钱不贵,买一本放家里也无妨。”

过一天就翻一页,这是时间的具象表现,也是日历最独特的仪式感。“以前日历是辞旧迎新的必备品,家里面的小孩一拿到日历就会翻看自己的生日是哪天,然后折个角作标记。”王女士说,现在人人都有手机,日历计时的功能被淡化了,再加上电商的冲击,“店里面的日历基本上卖不动了。”

2

与传统日历一样,在市场上日渐式微的还有挂历。挂历最早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随着彩色印刷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兴起,作为纪年工具和装饰物而风靡一时。挂历一般有12张,一月一张,也有一年一张的年历。

老一辈多少都有些“挂历情结”,尤其到了辞旧迎新的时候,总要买一本挂历挂在墙上,既能计时也能用作装饰。“父母说在他们年轻时通过挂历见识了平日看不到的时装、明星、山川、字画,现在虽然信息渠道丰富多样,但挂历还是每年都会挂。”70后的葛女士说,宁海很少有卖挂历的地方了,家里有的要么是公司送的要么是网上买的。

的确,挂历因其艺术性和观赏性,在提示日期之余,更大的作用是挂在墙上作为一种装饰,在农村尤甚。有时新的一年来临,去年的挂历仍会贴在墙上,和当年的挂历一起充作家中的一道风景。春节走亲访友拜年时,多会看到墙上不仅贴着新年的挂历,并排而立的还有三两年前那早已褪了色的光阴。曾经,挂历种类非常多,单从中国书画类挂历而言,就有古代画、近现代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工笔画、书法艺术等,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名家们的精湛笔墨加上精美的印刷效果,瞬间增添了一些高雅的艺术享受和隽永的趣味。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都可以涵盖在上面,在信息缺乏的年代,挂历就像是一本挂在墙上的“百科全书”。

上世纪9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企事业单位团购挂历的热潮,挂历被当做礼品送给员工和客户。那时挂历的工艺越来越好,制作精美的烫金挂历开始出现,最贵的双全开挂历能卖到100多元,批发和零售都十分火爆。等到90年代后期至2000年左右,挂历行业渐渐变得不再景气。2013年10月31日,中纪委发出《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严禁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用公款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物品。日渐萧条的挂历市场,再次遇冷。

虽然挂历的消费市场不断萎缩,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退出实用领域的功能作用,但是,老挂历已成为收藏爱好者正热捧的冷门物件。尽管宁海鲜有挂历收藏者,但记者从网上搜索得知,具有一定年代和历史的老挂历已在收藏市场崭露头角,发行量越少、存世量越少的价值越高,比如民国时期的挂历,开价一般都上千或几千元,而像1952年发行的《二十四节气表》、1955年至1958年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挂历、60年代的《白毛女》挂历,目前市场价都比较可观。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袁银泽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