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文艺频道 > 雁苍山 > 沧桑看云 正文
     高级检索
 
岭根印象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11月06日 09:42:54

  葛兴林

  初知岭根,因为路过。

  贯穿宁海西部的甬临复线山河岭至岔路段建成通车后,每次驱车回老家,穿越马鞍岭隧道,就要过一个红绿灯。等红绿灯时,总会下意识地看一眼旁边那个洋房林立的村子。久之,便知村子叫岭根,仅此而已。

  再识岭根,因为应约。

  今年国庆期间,应约走进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村子。村子不大,不过110余户、300多号人,却是个多姓聚居(多达十一个姓氏)、近千年村史的古村落。一般的村落皆聚族而居、姓氏单一,而如岭根这般多姓聚居的村落则较为罕见。致此奇观者,还得说其史。

  其兴也道。岭根村的繁衍发展,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旧时,宁海城区通台州有两条古道可走,一条是西出登台门,经暗岩黄坛,越岵岫岭,经梁皇至岔路(即当年徐霞客走过的古道);一条是西南出登瀛门,过大溪,越下庵岭(马鞍岭),经竹林、前童,至岔路汇入徐霞客古道。条条古道通台州,两条古道各千秋。出登台门的线路多坦途,但路程较长;出登瀛门的线路路程较短,但要翻越下庵岭,故多险峭。昔时,两条古道,人来车往,络绎不绝,盛况一时。出登瀛门,越下庵岭,必经岭根。不妨作一合理推测,岭根居民估计是当年途经此地商旅在此驻足、扎根生息、开枝繁叶而来,而其特殊地理位置也造就了今天此村多姓聚居之局面。岭根姓杂,以王姓居多,却非仅几里之隔的竹林王姓后裔,足以侧面佐证此猜想。

  因道而生,溯本正源,重走古道则是必然。在村中长者的陪伴下,一行人削竹为杖,沿昔时之通衢大道而上。说是通衢之道,实则荒山野岭,不过是铺了层鹅卵石的山路罢了。久无人迹,杂草人高,幸事前清理,才得以通行。因经马鞍岭到城区之路线距离较短,自古以来是岔路、前童等西南乡民之首选。在同行老者的记忆中,解放后一段时间内,由于交通落后,马鞍岭古道仍是当时乡民们往来城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彼时,行人往来,络绎不绝。地处马鞍岭脚的岭根村自然成了必经之地,也成了众人眼里往来城区驻足歇脚的首选风水宝地。于是乎,岭根村的后生就成了上路角人家争相嫁娶的香饽饽,竹林、前童、岔路等地乡民都钟意把自家的囡嫁到该村,图的就是往来城区时可以有个喝茶、吃饭、歇脚的地方。想想也是,如果在山脚下的岭根有个亲戚,要去县城办个事,先吃饱喝足了再去爬那道形似马鞍、不高不矮的山岭。倘从县城回来,再晚也不用怕,翻过那道岭就有个免费吃住的地方。据说,这个村子至今仍有十多个童姓媳妇,都是从前童那边嫁过来的。吃着不如坐着。占据了如此地利的村民们自然不会放过天赐之良机,有样学样纷纷做起了营生,搭起茅厂棚,摆上桌椅凳,摆出茶食摊,一个原生态的美食广场就这么悄然开张了。章家良是个土生土长的岭根人,身材魁梧,长得憨厚,见多识广,风趣健谈。当过兵,扛过枪,如今的职业是画家,擅长工艺画、山水画。简直难以想象,眼前这条荒草丛生、人迹罕至、几乎淹没于历史的古道,曾经却是个人声鼎沸的热闹之所。在他的记忆中,那时岭脚有块坛场都是人,摆摊卖浆者,驻足歇脚者,肩挑往来者,络绎不绝,人气十足,盛况空前,跟桃源桥有一拼。

  上路角素有老三区之称,经济一直比较落后,乡民的收入除了种点田地外,就靠卖猪仔贴补家用。彼时乡民们去县城卖猪仔,有两种选择,或用手拉车经梁皇、越岵岫岭、过黄坛,绕一大圈的路,或肩挑猪笼,经前童,过岭根,翻马鞍岭,则较为便捷。故此,马鞍岭上流动着一支肩挑猪仔的大军,山道上总不时传来猪仔儿的尖叫声,成了那时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在晨光中,那些朴实耐劳的乡民们踏着晨露,肩挑着猪笼,翻山越岭,只为卖了猪仔儿,儿女们的学费、年迈父母的药费还有日常杂费等,就眼巴巴指望着它们。在暮色中,他们晃晃悠悠挑着猪笼,再次翻过那道马鞍岭,急急地赶回远方暮色苍茫中透着油灯黯淡光芒的家。不辞路途迢迢,肩挑翻岭到县城,猪仔儿能够卖光固然欢喜,但总有卖不光的时候,依旧还得挑着猪仔儿走同样的路回家。有时个别脾性火爆者,挑着卖剩的猪仔儿,翻越陡峭的马鞍岭,天暗人疲猪儿叫,越走越恼火,一气之下干脆就撂担子不管了,任由那脱笼而出的猪仔儿在山道四处乱窜,开启胜利大逃亡之旅,现在听来虽是笑谈之事,不禁让人捧腹,却也倍感彼时民生之艰辛与生活之不易。

  其衰也道。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宁海——下陈——竹林公路的修建开通,曾经喧闹了几百年的马鞍岭古道渐渐沉寂了下来,岭根村也逐渐被世人所冷落,偏居一隅,繁华褪去,终是落寞。

  众人气喘吁吁爬上马鞍岭,顿觉得眼前豁然开朗,楼宇林立的县城便在眼前。这是一个十字路口,向左通峰山、岵岫岭,向右通福泉寺,向前自是通县城了。

  马鞍岭古道,对世居岭脚、休养生息的岭根村民来说,是一条生财活路之道;对上路角的乡民们来说,是一条维系一家日常生计的经济生命之道。而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则是一条硝烟弥漫、护民安境的军事要道。

  向右沿着那条通往福泉寺山间小道行进,到一林荫处,同行知情者指点现已种了一溜茶树的地方,据云那是六十多年前马鞍岭伏击战的战壕所在,当时还没有眼前这些繁茂的杂树,视眼开阔,一眼就能看到马鞍岭,确是打伏击的好地方。1949年6月,驻城国民党军屡经马鞍岭到竹林一带抢粮。于是,杨民奎、杨国宾率洪流部队和武工队埋伏在马鞍岭两侧,出其不意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致使国民党军再也不敢到西南一带扰乱。

  马鞍岭北岭头口处,有一株树龄达二百多年的枫香,粗大斑驳的树身上依旧可见密密麻麻的弹孔,这是七十多年前那次惨烈战斗的痕迹。彼时,宁波、宁海相继沦陷,国民党军俞济民部退守宁海西乡一带,马鞍岭遂成前沿阵地。为此,俞济民部在北岭头口枫香树下派驻了一个排的兵力,日寇采取两面夹攻的策略,一部从正面佯攻吸引火力,一部从箸笼坑湾偷偷摸上岭头路堂后的制高点。背腹受敌的国民党兵终因孤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无人知晓他们的姓名、籍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硝烟远去,流光易老,而今唯有那株老枫香依旧默然守护着这片曾经流淌了那些抗日无名英雄鲜血的土地。

  爬了一趟马鞍岭,众人已是饥肠辘辘。回到岭根村,章老师家早早准备了一大桌下饭,都是些地地道道的土家菜,番薯芋艿、炒垂面、烤田螺、苞芦饺、南瓜饼、土步鱼等,当然还有家藏陈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具有西乡特色的菜肴,想必曾经也是当年马鞍岭古道那乡村美食广场上的招牌菜吧。在章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西乡人的朴实与热情。

  世事沧桑,岁月轮回。本以为被世人抛弃与遗忘的岭根人,或许做梦也想不到又一次被时代浪潮推到了发展前沿。2013年,马鞍岭隧道开通,贯穿宁海西部的甬临复线山河岭至岔路段工程建成通车,岭根村再次回归,又成为了西乡人往来县城的必经之地。处于马鞍岭古道与甬临复线交叉点,犹如让该村戏剧性般站在了古与今的分水岭,更像是让它站在了重新出发的起跑线上。

  漫漫古道悠悠情,传奇岭根有故事。曾经的故事辉煌而沉重,以后的故事呢,还有待聪明勤劳能干的岭根人再去好好书写吧。

录入: 袁银泽   责任编辑: 袁银泽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日历:时光留下的脚印
·乡村小广播传递发展“好声音”
·智慧医疗走进社区居民生活
·梅林街道大力推进软弱落后村整顿...
·跃龙病媒生物预防控制通过市级考...
·桃源街道倾力打造“标配版”群租房
·雁苍山旅游文化发展研讨会举行
·桥头胡开启“美颜”模式
·新闻
·明日迎来节气“立冬”
  图片推荐:
电影《故事之恋》拍摄正酣
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
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西餐大师炼成记
乐享春游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