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正文

我们,是新时代的“垦荒人”——新一代大陈岛人群像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11月16日 14:39:31

  一群在大陈岛上干事创业的年轻人。方晨晔摄

  浙江在线11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徐子渊李攀见习记者杨群通讯员刘杰)伫立在宁静而美丽的梅花湾畔,海风拂过,只见浪花拍岸,一波接着一波,无休无止,就像是这里的回忆,重重叠叠,这里的精神,赓续绵延。

  “垦荒”,对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遥远又陌生的字眼。

  但在大陈岛,这座位于东海之滨、面积不到15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很多年轻人却喜欢自称新时代的“垦荒人”。

  因为这个称呼,意味着荣誉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曾亲临这里看望老垦荒队员,而它所承载的垦荒精神,更是得到总书记的两次回信、多次肯定。

  因为这个称呼,意味着责任与奉献。省委书记车俊日前赴大陈岛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听了这群年轻人的故事后,动情地说,事业是一代又一代人辛辛苦苦干出来的,这其中凝结着的垦荒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那么,这群新时代的“垦荒人”又是如何赓续垦荒精神的?记者跨海踏岸,追寻他们的“垦荒足迹”。

  年轻的选择那么多,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些人却偏偏不选择平川缓流……

  他们,为了梦想而来

  11月的大陈岛,寒意已浓,咸湿的海风,吹得人裹紧了衣服。

  从椒江七号码头前往大陈岛,客轮在望不到边际的海面上起伏前行,映入眼帘的,是带着淡淡雾气的地平线。

  从海的这一边,到海的那一头,王燕闭着眼睛都能指出一路所能看到的景色。风景很美,但对晕船的她来说,3年多来不断重复再重复的这一航程,更像是一种无休止的煎熬。

  “幸好现在的客轮越来越好,航速也越来越快。”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这一变化给王燕带来的慰藉,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女儿大了,得跟着爸爸读书;儿子尚幼,只能跟着自己上岛。事实上,儿子尽管在岛上,她陪伴的时间也非常有限,还要靠跟着她上岛的母亲照顾。

  的确,身兼大陈镇社发办副主任、妇联副主席、便民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数职的王燕,实在空不下来。即便下班后难得空下来,一有电话,她就化身“渔小二”,帮着岛上的居民跑腿办事……

  “后悔过吗?”“没有。到大陈岛工作是我的梦想,既然选择了,就要踏踏实实做好。”30岁出头的王燕,说着说着突然像个孩子似的笑出声来,“连省委书记都跟我握手,为我点赞,这说明我的选择完全没错。”

  与王燕一样生长在椒江,从小就听着老垦荒队员事迹长大的曹娅萍,选择大陈岛则更多了一些浪漫。

  “我还以为大陈岛就跟鼓浪屿一样。”4年前,曹娅萍是带着90后的乐观心态出发的,结果船一靠近,“当时挺失望的,岛上根本不像现在这样热闹、繁荣。”当她提着大大的行李箱下船后,码头那一级级高高的台阶,又给了自己本已有些落寞的心情一记重锤。

  编后:大陈岛,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的海岛,早已是旧貌换新颜。60多年前,467名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荒无人烟的大陈岛垦荒,将它变成了东海上的一颗明珠。“大陈岛垦荒精神”浓缩着过去的荣光、当下的奋进、未来的梦想。

  2017年11月9日,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奋力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决定》,其中再次强调“发扬垦荒精神,让艰苦创业的作风代代相传。”

  垦荒精神的精神内核与要义,无疑与“红船精神”是相融贯通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垦荒精神不老,“红船精神”永存。

  这里,一双双勤劳的手正在努力建设更加美丽的海岛、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垦荒精神,则早已不限于大陈,它正在浙江大地生根发芽、广为流传。相信,它也必能在一代代浙江儿女身上赓续相传、永不褪色。

  “不要担心,我来。”这时,一位陌生乘客的相助,重新唤起了曹娅萍的斗志,也成了她这4年来一直在用心践行的诺言。

  脱下高跟鞋,换上运动鞋,做事风风火火的曹娅萍,从此成了岛上一景。从小城镇综合整治到一线抗台,什么急事难事,曹娅萍从不落下,“有一次,与同事坐小渔船前往上大陈抗台,一个浪花打来船身倾斜六七十度,当时第一个反应,完了,脑子里一瞬间闪过的全是父母的样子……但当风浪过后,这件事又成了我们的笑谈。”

  “与陆地相比,在岛上工作难免会更辛苦,也更不方便,但大家都很团结,很乐观。”1996年出生的陈雪妮,是大陈镇最年轻的干部。“第一天到岛上时哭鼻子了。”她吐着舌头,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回忆。上岛半年多来,一天到晚压马路、串门,她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去考虑适应不适应。“在岛上,居民有什么难事,不找我们又能找谁呢?”偶尔有几个夜晚,披星戴月走回宿舍的途中,她才会想起:时间过得真快!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60多年前,400多位年轻人上岛,用血汗书写了垦荒的奇迹。

  现如今,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7岁的镇干部队伍,扎根海岛服务百姓。虽然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但他们的身影同样靓丽,他们的精神同样可敬。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面对去留的内心挣扎,有些人却偏偏不选择风和日丽……

   他们,为了事业而回

  傍晚,沿着环岛公路,一路向前,一边是长满草木的山坡,一边是波光粼粼的海面。巍峨秀丽的甲午岩迎来送往,又是一天。但这岛上还有不曾离去的人们。

  甲午岩多海沟,海水冲刷出的壮美轮廓,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很多人都说,大陈人,有着与甲午岩一般的性格。

  眼下,一条连通甲午岩、垦荒纪念碑的环岛公路正在建设,承建的王建正是土生土长的大陈人。

  20多年来,王建的父亲一直在岛上负责土建项目。今年上半年,在旁人的诧异目光中,4年前只身离岛创业的王建重返大陈岛,还把自己公司的总部也从台州市中心迁到大陈。

  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建设家乡,自己怎能缺席。在外的每一天,我都在想着怎样把根基打好,回岛创业。”总书记那句“大陈岛开发建设大有可为”的勉励,始终深藏在王建的心底。

  33岁的王建,有着很多同龄人所没有的沉稳。外面的大千世界,在他眼里,不如站在岛上的梅花湾静静地看海上日落。

  修建道路、改造园林……王建和他的团队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就像上紧了的发条。“我相信大陈岛肯定会像总书记所嘱咐的那样,发展得越来越好!”他说,“当今后有一天,大陈岛如三亚、鼓浪屿一样美丽繁华、游人如织,我会非常自豪,因为自己出了一份力。”

  “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这16字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对回大陈岛创业的年轻人来说,早已经潜移默化为一种自觉的追求、信念的力量。

  蓝天碧海间,一幢地中海风格房屋跃入眼帘,这是90后青年陈晨光办的民宿。“岛上经营民宿不容易,服务员招不到,家具容易发霉,铁椅半年换一次,空调支架一年换三次,运输费又贵……”谈起回岛与父母一同经营民宿的困难,陈晨光可以说上大半天,但从来只是嘴上说说,从未想过再离开。

  在外闯荡8年,陈晨光总是惦念着岛上的生活。每次回岛,淳朴的民风让他总有种身处世外桃源的感觉。

  “岛上已经变美了很多,游客数量增长也很快。”如今,已回家创业两年的陈晨光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大陈岛的潜力与魅力。每位游客走进他的民宿,他都会轻轻地道一声:“嗨,大陈的旅人,你好!”话语中,充满着骄傲。

  80后陈彬彬带着妻子回岛,投身岛上旅游项目;垦二代王海强回岛建设电网,守护岛上光明……

  如今,回岛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和全镇年轻干部争做“渔小二”一样,这些回岛创业的年轻人还成立了一支以党员为主的“新垦荒人志愿服务队”,以爱心回报老垦荒队员,以奉献传承垦荒精神。

  “现在岛上的干事创业氛围非常好。”用大陈岛开发建设管委会副主任、大陈镇党委书记倪国正的话说,总书记提出的“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已成为全岛干部群众共同追求的目标、共同奋斗的事业。

  岁月的流逝非常快,面对时代的万千变化,有些人却偏偏不选择随波逐流……

  他们,为了使命而守

  台州市中心医院门诊大厅,快到约定时间的前一刻,王靓穿着白大褂匆匆而来。

  作为“垦三代”的王靓,不仅不怕别人“贴标签”,还成了台州市大陈岛垦荒精神宣讲团的一员。

  “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应该下大力气宣扬。”回忆起外公卢育生的垦荒事迹,王靓有些激动,“我外公是一名抗战老兵,也是大陈岛垦荒队第一任队长。从接到上岛垦荒的任务起,他没有二话,就扛着‘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旗帜,带领着队员上岛了。”

  在王靓眼中,老垦荒队员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也应该是现在这个时代的英雄。“时代在发展,环境、条件在改变,但垦荒精神永不过时,值得坚守。”平时工作与生活中,他也在用自己的行动,传承和弘扬着垦荒精神。今年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春运暖冬行动中,他被评为“先进个人”;2016年,他任队长的“平安天使志愿服务队”获“2016浙江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和王靓一样身为老垦荒队员的后代,今年11岁的台州市椒江区人民小学学生张婧怡,曾在去年和同学们一起以老垦荒队员后代的名义,给习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总书记回信勉励这些孩子:“希望你们向爷爷奶奶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这一年多来,小婧怡和同学们都成了垦荒精神的宣传员。“我们要把垦荒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好好学习,争取早日接过接力棒,让小康梦、大陈梦早日实现。”小婧怡这样说道。

  “不论是还在服役的,还是已经退役的,我们边防派出所的年轻官兵们,都把传承和弘扬垦荒精神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大陈边防派出所所长周国庆介绍说,官兵们上岛后的第一课,就是学习垦荒精神,“大家都说垦荒精神是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如今在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早已不局限在岛上的干部群众和老垦荒队员及其后代。每年赴大陈岛实地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其中年轻人占了相当大一部分。

  “车书记在大陈岛宣讲十九大精神时指出,垦荒精神与‘红船精神’是相融贯通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垦荒精神不老,‘红船精神’永存。”台州团市委书记卢小春表示,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是所有团员青年的责任与使命。他们将进一步在全市青少年中加大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宣传力度,努力使大陈岛垦荒精神内化为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不竭动力。

  垦荒精神永远不会过时,青春激情永远不会褪色。垦荒大陈岛的奋斗史,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必将继续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去拥抱新时代、创造新辉煌。

责任编辑 袁银泽     稿源 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