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石头里的岁月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11月27日 10:04:05

  见习记者卓佳洋

  桑洲处在一个多山多石的沟壑地带。境内有奇形怪状、硬质极佳的建筑用天然石料。物为人所用,因为丰富的岩石材料,桑洲当地形成了一种砌石技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工匠们的砌石技艺愈加成熟,是当地村民谋求生计的一种主要手段。

  从桑洲各地现存的砌石建筑遗存物来看,一些石坎、老房子仍被经久使用,存世上百年的到处都有,且留存完好。当地石匠也以师徒传承或父子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形成了一系列与古建筑有关的砌石文化现象。

  在砌石历史发展长河中,砌石作为专门用石块来进行修垒的建筑方式,其特殊的文化内涵不言而喻,在整个桑洲既普遍存在而又千姿百态。后来,石匠们更以工程承包的形式走出家乡,到更远的地方修筑堤坝、高坎等,将自己掌握的高超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让桑洲的砌石技艺闻名浙江乃至全国。

  1

  因为石头多,桑洲人就地取材,山边的田垄、路边的坎头、大溪两岸的堤坝及村民住的房屋,都以岩石砌就。石匠也自然成了一个热门职业,在各村分布较广,许多青壮年都学习,并以此为谋生手段。

  “以前村里人一辈子只能种地,学一门吃香的手艺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66岁的章正梁是南岭村人,17岁开始,章正梁就跟着父亲章志仁学砌石,一把榔头、一根铁撬棍的生活伴随了他大半辈子。章正梁说,做学徒包吃包住,还能学技术,很多人都要托关系才能拜师成功。他很幸运,父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石匠,子承父业,他入门就比较快一些。

  章正梁的父亲身上有石匠的特质,就是特别能吃苦,做石匠很大程度上是卖苦力,抡榔头,抬石板,师傅干体力活,徒弟都要跟上。俗话说“三年学徒,四年跟班”,学艺的过程是艰辛而又漫长的,对刚入行的学徒来说,要经历榔头敲手、石粉进眼、石头砸脚等多次磨练,尽管辛苦,但是日复一日,在指尖与石料的摩擦中,仿佛逐渐培养起了与石头的感情。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与其他学徒相比,章正梁的学习条件较好,但父亲也只能教授他一些基本功,能不能学到真功夫,全靠眼法,多动脑筋多琢磨,怕吃苦、学不好、不开窍,都是要被父亲训骂的。那时候,章正梁每天都跟着父亲,给他递石块,看他摆位置,有时候也到工地上看其他石匠师傅砌石,给他们打下手,在潜移默化中悟到砌石的门道。

  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也或许是章正梁身体里流淌的“石匠”血液,他的“石感”很好,因此也学得很快。别人当学徒要花上三年时间,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能跟着工程队一起干活了。

  毫无疑问,石匠首先是一个体力活,满是老茧的手掌,粗糙黝黑的皮肤是石匠的标配。在章正梁的记忆里,炎热的夏天,每个人都打着赤膊,汗如雨下,用撬棍翻转着大石板,寒冷的冬天,依然重复着垒砌的动作,在高强度的劳动中,汗水仍能浸透衣背。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