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法庭的司法融合之道
-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12月08日 09:11:47
-
记者娄伟杰通讯员金萍郑珊珊
县人民法院下辖5个派出法庭,法庭共辖13个乡镇(街道),39.1万人口。今年1至11月,派出法庭共办结案件3823件。
现代化的设施,高清的数字法庭系统,统一的法庭标识……这是群众一走进县法院岔路法庭就能看到的情形。基层法庭处于司法前沿阵地,虽然面对的都是淳朴的群众,但是,随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下,人民群众对司法有了新期待、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司法新需求?县人民法院不断尝试和探索,将基层法庭工作更深地融入到当地的人文环境、社情民意和社会治理之中,不断寻求司法融合之道,借势借力,资源互通,促进司法与时代同频共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信息融合
探索送达网络路径
小周是桥头胡派出所一名民警。这天凌晨5点,他早早地等候在店前王村王某家门口。
2012年,王某因资金周转需要,向朋友陈某借款5万元。之后几年里,陈某多次催着王某讨还,王某起初还找各种理由拖延,最后索性拒绝接听电话,开始躲避。2017年7月,陈某将王某告上桥头胡法庭。
收到案件后,承办法官一直无法联系上被告,按照以往的做法,就可以按照公告的流程走起来了。但是,这次承办法官却将被告的相关诉讼材料制作成清单,交给了桥头胡派出所的民警进行送达。
小周对王某居住的那一带情况熟稔于心,几通电话下来,再向村里周边人员侧面打听,了解到王某现在的工作是开货车,经常在外跑运输,回家时间少,作息不规律,而王某的老婆平时也不住在村里。
人民调解员正在调解一起民间借贷纠纷
这一日,小周得到消息,王某出完车,第二天早上要回家休息,于是次日凌晨5点,他便堵到了王某的家门口,王某惊讶地签收了起诉状和传票。
当然,有的时候也不那么顺利。有一次,小周送回来的诉讼材料中,有一份备注着当事人丈母娘在城区的地址。小周说,能打听的都打听了,只得到这么一个信息,去过一次,但没有人,所以就在上面备注了。最后这个案子还是公告了。
“法庭面对的最现实的难题是什么?”记者问道。
“是送达。”县人民法院桥头胡法庭庭长陈双双介绍说,“有的时候是信息地址不准确,有的时候是外出务工存在时间差,也有的时候是躲避诉讼拒绝签收。”2017年1至11月,该庭共办结民商事案件652件,其中公告案件数量达310件。
法院专递送达是最常用的送达方式,但实际上常常有相当一部分文书因无人接收被退回,法官会再去村里找人,还是找不到的,就由村委会出具下落不明证明,然后进行公告。
今年8月,县人民法院以桥头胡法庭为试点,充分借助公安民警熟悉社情、民情这一优势,探索建立委托基层派出所送达机制。制定规范化委托流程,送达后3日内反馈,确因下落不明而未送达成功的,则指导村干部在送达回执备注栏处证明被送达人下落不明信息,亦为法庭后续公告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
无独有偶,西店法庭则借助村、镇社会力量,积极探索网格送达模式。“我们与镇综治办联合建立网格送达机制,明确由辖区内22个行政村的调解主任担任网格送达员。”西店法庭庭长王泽炜介绍说,“我们一方面对网格送达员开展业务培训,另一方面主要依托互联网信息手段,组建送达微信群,设计电子版调查笔录、送达及回函格式,通过线上沟通、回函下载的方式,提高送达效率。”
“我们将被送达人的相关信息发到送达微信群中,村调解主任看到后,就会去联系找人。”该庭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对人员信息掌握得比较充分,即使联系不上当事人,也能弯弯绕绕打听到亲属的联系方式,相当于最后又过滤了一遍。对于确实下落不明的,也能及时告知反馈,通常3日内就会将公告所需的证明材料交给法庭。
-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