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文艺频道 > 雁苍山 > 文林诗海 正文
     高级检索
 
诗礼传家力洋孔(上)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12月11日 08:09:31

  吕晓曙

  车子在七拐八弯的盘山公路上奔驰,葱茏繁盛的灌木、岩崖大踏步倒退着。透过车窗望见浩淼的水库,湖平如镜,我所要抵达的村庄居水库上游,水涨时,村口就是湖口。

  白云浩浩,青山碧水之间,耳畔溪流潺潺,两岸桃花夹古津,难道误入了桃花源境?一座简约的青砖牌楼,牌楼右侧一尊石睡着,它的上头坐着另一尊石,石上镶刻着一枚“孔”字,鎏金,飘逸洒脱。到了,这就是我要探访的孔氏后裔聚居地——力洋孔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跨过牌楼,看着村居的墙绘,我诵读起《论语》。这是一个充满至圣先师气息的村落,是一个传扬儒学传统精义的所在。

  站在村口的主干道上,仰望有些邈远的茶山余脉,青蓝蓝高耸着,一层层向后推,比之小家碧玉的村落,它更像一位深沉的父亲,哺育陪伴着山村。绮丽锦绣的自然风光,六百余年的繁衍生息,全依仗盖苍山脚依山傍水的恩赐。

  力洋孔村距力洋镇区约5公里,位于茶山南麓,力洋水库上游。据《孔氏家谱》记载,其孔姓属曲阜孔子后裔的南宗,五代后晋年间(公元940年前后),福建闽王称帝,孔子45代子孙孔延集为避战乱迁居温岭。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孔延集的后代孔克徵(孔子55代子孙)任台州司户参军,其子孔希道于明洪武元年(1368)迁至宁海东仓中堡村,入赘叶氏。孔希道子孔天麒是首位踏上现力洋孔村土地的孔子后人,在山坡上建起了家园,名曰“中央道地”,含以此为中心向四处延伸之意。

  经过洁净的巷道,路边栅栏里金灿灿的油菜花开着,三排烟青色的马头墙,立在青砖青瓦的屋檐上。

  穿过不长的里巷,飞拱翘檐,三扇赭色大门,泛着暗沉的光亮,我仿佛嗅到了时光在此酝酿出的醇香。五对前后立着的廊柱,上面一行一对的诗联散发出非同一般的意蕴,让人喟叹。正大门檐下“孔氏家庙”的题匾,笔力锋刃,为县内书法家杨象富的墨迹。凝视赭色的庙门,分明觉察到一种被唤作希望的温暖氤氲于身心,让人精神抖擞。庙前两座石狮,神情肃穆,眼睛炯炯有神。我看到“他们”时,发现“他们”已经审视了我许久,与他们对视的那一刻,不自主地深吸了一口气,心头翻上来一阵烫热,是敬畏。

  细细研读梁柱上俊逸的题联:“圣殿崇文,茶山脚下南宗裔;杏坛授道,沥水溪边孔氏居。”不仅点明了村庄是至圣先师孔子后裔的聚居地,也阐明了他们继承先祖,发扬传统,建文化广场,立孔子石像,造孔子书屋的敬宗之举。

  自偏门踏入大成殿,孔氏家庙分前后两进,勾连廊将它们连通,整体为“工”字型制式。据村支书孔令柯介绍,在传统意识中只有出过帝王的姓氏,才能够在建造家庙宗祠时采用“工”字型制式,他们的先祖孔子曾为历代君王推崇,才有这样的追崇,能够建造“工”式祠堂,“大成殿”的匾额能够竖式悬于殿门正中,亦出同由。

  大成殿的前进主要是新翻修的戏台,简约大气,登上戏台,观摩藻井,站立在戏台上,视野豁然开阔,身体的肌理忽而松弛下来。上午9点的天空,透亮。戏台暗红色的台柱内外朝向均有题联,戏台正对祭祀孔氏先祖的“至圣堂”。这些,显见着它的非同寻常。孔书记告诉我戏台是被“7?30”洪灾冲毁后复建的,当时没有修复藻井的匠师,只好较为简单地进行了修建。时光流逝,它成为了曲折历史的见证。

  走下戏台,过勾连廊,是“至圣堂”,堂前左右两侧各置钟鼓,旧时宗室的正门轻易不得打开,一打开便意味着宗族内有大事发生,族长需出面处理,如今一年中只有清明节气与孔夫子诞辰,举行祭祀,才能鸣钟击鼓开启正门。

  堂右侧前壁有“孔子后裔宁海县支祖迁涉溯源图”,显示力洋孔氏先祖一代传承一代,从最早的第三十七代长孙齐卿始,其后裔遍布山东兖州、安徽全椒青阳、福建兴化莆田,直至浙江温岭、宁海。代际脉络清晰,繁衍鼎盛。孔氏遵循祖训,单从力洋孔村迁往各地生息的就达11支,拥有极强的迁徙发展能力,也显现着其氏族文化传承的强大自信。

  每年,在孔氏家庙都会举行春秋公祭。2013年9月28日,至圣先师孔子诞辰,力洋孔村第二次轮到举办祭孔大典,规模比以往都大,是一次集乐、歌、舞、礼于一体的祭祀乐舞。参与祭孔仪式的孔氏后裔有500多人,他们是来自浙江孔氏后裔各集聚地的南宗代表,全国其他省市和海外的孔氏后裔代表。一些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参加了祭孔大典。

  这个孔氏后裔聚居村落祭孔的目的,不是复古,而是想通过祭孔仪式唤起年轻一代追寻中华文化之根、国学之根、礼仪之源,让如今趋于浮躁的社会,多几分静气。

  在孔氏家庙东厢房前伫足凝立。向殿外延伸的墙体,数段马头墙依次进入我的视线,马头墙作为古风与岁月的符号,安之若素地守望着孔氏家庙,见证孔门礼制、儒学文化的传承。

  清亮的光透过参天古树错节伸长的枝干,落在天井里。我的目光久久地落在其斑剥的枝丫上,渺远的天际此时看上去也并非那么遥不可及,特别的亮堂、纯白。有风吹动了屋檐下暗沉失色的灯笼,溜进半开着的木质雕窗里。

  原先支系先祖定居发族的“中央道地”,现已被孔氏后裔辟为孔子文化广场。踏过三级石阶,左右两只灵气十足的幼象护卫着孔子石像。踩在鹅卵石铺就的广场上仰望万世师表,的确让人在肃穆之外多了几分灵魂的安详。石像台的一侧是一个偌大的人工湖,湖水清澄,湖底砂石清晰可见,这该是取自于本村本土的石砾,碧清的池水里,游鱼翕忽,怡然自得,从不同方向逗游的鱼群,自由幸福。阳光投在湖边瞧瞧长起的青苔上,湿漉漉的,有光进到我的眼睛里,却不刺眼。碧清的水面上,错落倒映着杨柳树绿丝绦,安静,祥和,迎候春天的山风温和的抚摸,好与之倾谈。

  广场后厢是一间翘檐的毛竹屋,我从篱笆门进入,踏着黛绿的青苔迈进这座“颂圣堂”,阳光从开着的竹窗外跑进来,落在石砖地面、规整的书案上,一架简约的书橱矗立在一旁,收藏着线装本的儒学经典。力洋孔人将这里作为“诗礼传家”的教学点,每年暑假在外读书的孩子都要回到这里,读国学经典,习浩然正气。山村与宁波四中合作,在举行祭孔大典时让城市的孩子来这个古朴的孔氏后裔聚居村落参加加冠礼,学子们身着汉服,在颂圣堂习读《论语》《弟子规》,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育,铭记成年的意义与责任。

  在村后徜徉,后山崖上一棵古香枫树一下牵住了我的目光,惊喜笼罩着我——古香枫树斑驳与虬裂的枝干上,枝枝干干分派开来朝着不同的方向向天穹伸探,古香枫树蹲守在时光的岸边,守望着这个600余年历史的田园村庄,荫蔽着过着“日出云中鸡犬吠”乡村生活的孔氏后人。

  踩着圆石铺设的巷道,走进藤梨廊道,廊道边照例是贯穿全村宽窄合宜的溪渠,桃花溪水潺潺流着,像是出自画家笔下的工笔画,不浓不淡,恰到好处,笔墨到藤梨廊道,画家点缀上了一些花叶,不经意的。渠边的青苔尤其鲜亮,不再是随着时间时时刻刻老去的遗物,成了今天的见证人和未来的展望者。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梅林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桃源“聊天长廊”成农村宣传工作...
·跃龙积极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
·桃源加快城市文明提升步伐
·桥头胡扎实做好计生公益金发放工作
·跃龙强化村庄环境整治助推“美丽...
·县纪委、县文明办解读 《宁海县党...
·曙光·中央广场招商成果会举行
·南部滨海新区城市功能配套再升级
·全县武装系统主题党日活动举行
  图片推荐:
电影《故事之恋》拍摄正酣
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
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西餐大师炼成记
乐享春游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