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视点 正文

别让父爱之路太漫长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12月18日 08:02:42

  乙人

  近日,笔者碰到了一位搭车老人,满身泥泞,背着一蛇皮袋的时蔬,分量应该不轻。老人听力几乎为零,直说自己要把这些菜给子女送去。下车后,他步履蹒跚地小心地避过来往的车辆过马路,背影让人心酸,不禁感叹如今的父爱之路越来越漫长。

  从老人家到他的子女家,对年轻人来说,也就是“一脚油门”的事,然而对这位老父来说,可能要等上1个小时的城乡公交,要转好几趟车。如果子女每个月回家看几次老父,这位老父亲还需要背着个蛇皮袋千辛万苦地从农村到城市给子女送自己种的那点儿时蔬吗?

  由此,笔者不禁想起了去年发生在我县的一起老人走失事件。那名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老人儿子的住房已经拆迁,然而老人的记忆仍然停留在拆迁前,结果在去儿子家的路上走失。而类似的老人走失事件,还在不断上演。

  以上事实无不表明,这个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孝爱”缺失。而政府也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进而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就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一法条一出来就引起了热议,有人认为用冰冷规则代替温情,不合适,且规定本身缺乏判断标准和可操作性,没什么意义;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倡导性规范,以法律的形式引导社会风气,表达了立法机关的态度,在法理学上,体现了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

  “孝”,自古以来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少朝代甚至将“孝”拔高到了治国的高度,例如汉朝就提倡“以孝治国”。自古以来,和“孝”有关的故事更是成为经典,“常回家看看”入法,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然而“孝爱”的唤醒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持之以恒。针对“孝爱”缺失现状,笔者认为,政府应当发挥引导作用,大力提倡孝文化,树立孝行典型,甚至可以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例如颁发与“孝”有关的牌匾。媒体应当发出最美“孝”声,挖掘身边与孝有关的故事,同时加大公益宣传,播放公益广告,例如央视就有一则非常令人感动的公益广告,广告上一位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什么都不记得了,但吃饭时还没忘记儿子爱吃饺子,把饺子装进自己口袋里。广告的最后一句话,“他忘记了很多事,但他从未忘记爱你”,看哭了许多人,让众多子女走到了回家的路上。学校应当加强孝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孝爱”意识,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带着孩子常回家看望长辈,毕竟以后自己老了,总不想子女有样学样,总不回来看望自己吧?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