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下湾武术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8年01月08日 10:24:51

  见习记者卓佳洋通讯员章亚丽

舞龙表演

  越溪下湾村是远近闻名的武术之村。200多年前,王家太公王学古派他的儿子王家良出门拜师学武,艺成后回村传授于青少年,在发展历程里,下湾武术还衍生出了高超的舞狮技巧和专治跌打损伤的“祖传药方”。在传承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人书写着自己的武侠故事和情怀。

  1

  相传,明末倭寇进犯东南沿海,戚继光组织军队和百姓抵抗侵略。在那个全民皆兵的年代,农民们没有武器,就用随身携带的锄头,卸下锄刃,成了一根棒子,用以防身、抵御外来欺侮。自此之后,拳棒之术便作为民间传统武术在东南沿海广泛传播。

  200多年前,为振兴村庄、凝聚族众、强身健体、抗击海盗、抵御外侮,越溪下湾村王家太公王学古派他的儿子王家良出门拜师学武,艺成后回村传授于青少年,同时创办了“狮子会”,让武术这项技能与百姓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活动——舞狮融为一体。自此之后,下湾武术开始兴起,流传至今。在历代传人中,人称“跳老本”的王为跳最为出色。王为跳的学武经历,也是一段传奇的故事。

  清朝年间,海涂是沿海地区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但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界限并不明显,村落间经常因为海涂的归属问题发生争执。传到王为跳父亲这一辈的时候,下湾村人已形成了尚武之风,体格健壮,以王为跳的父亲为首的村民占得了大部分海涂的所有权,引起邻村不满。因此,邻村人设计冤枉王为跳的父亲,污蔑他在武力争夺时伤人性命,王为跳的父亲为此坐了牢,栽了跟头,发狠心,下一代子孙不能学武。

  王为跳承袭了父亲的武术基因,从小喜欢舞拳弄棒,自打父亲吃了冤枉官司之后,就一直没有正统的学习机会。一年,茶山上有位高人师傅下山收徒,挑中了颇有武术底子的王为跳,便留宿在他家附近。王为跳时常在夜里偷偷溜出来跟着师傅学艺,师傅不仅教他练功还教授了他相关的草药知识,以治跌打损伤。逐渐地,王为跳学有所成,拳术、棍棒都得其要领,身法招式如行云流水,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出色的武艺让他在宁海崭露头角,“跳老本”的名号被大家叫响(“老本”即为有本事的人)。下湾武术得以再度传承。

  为了让自己的拳棒精益求精,王为跳遍访名师,曾跟随过“加争”“了忏”等武术大家,他还经常与人切磋,取长补短,精进技艺。到王为跳这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武术套路,将拳术、棒术、叉术和舞狮技术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迎来了下湾村传统武术的一个巅峰期。

  2

  下湾村拳术套路有四门、八门金锁、金枪、武松脱铐、连环、金刚、八仙、螳螂等十余套。棒术也有十多个套路,其中“七星柴”(七路棒法)最为精彩。

  拳术中常用的搏击招式为乌龙搅水、青龙探海、双龙抢珠、双指点灯、斩腰截肺、凤凰晒翼、通天探海、武松拷打、狸猴上树、踢腿加眼溅等。棒法有“挑、理、劈、刺、绊、引、封、转”八诀,常用的攻防招式有拨口朝天、棒打双狗、天下无狗、开山炮、捣锤门闩、回马枪、西山刁鹿、乌风扫地、老树盘根、通棍射虎、猢狲洗面、狮子开口、重鸡啄奎、老鼠拖面杆、天罗地网、横扫千军等。如影随形、借力制敌、变化精微、出神入化、变化莫测、凌厉无伦。

武术表演

 上世纪五十年代,王贵宝(王为跳的儿子)、王贵照、许玉根、陆谢江、应可气等人成为了后起之秀,常外出立坛授艺成为有名的拳棒教头,足迹遍及城关、黄坛、西店、桥头胡、茶院、力洋等地。退休的老干部应大松和越溪乡政府工作人员张修奎跟着王贵宝学过武术。

  这两人学武,也有不少故事。1968年底,应大松高中毕业之后作为知识分子被分配回乡当民办教师,当时王贵宝的儿子王能干是他班上的学生,但因天性好动、静不下心,对读书毫无兴趣,打算辍学。应大松放学后到他家家访,发现王能干爱好武术,为了鼓励他继续学习,应大松与王能干约定,每天白天准时到学校上课,晚上陪他一起练武术。如此,应大松便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应大松说,相较于宁海其他乡镇,下湾的拳棒代代传承派系比较正统,对每个招式每个动作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师傅教得也非常认真。例如抓棒的姿势,起式时要把棒朝前,紧贴小臂,这样既能迅速攻向对手又能守住防线,回身时棒在身后抡一圈,同时姿态紧凑,减小空门,避免被对手抓住破绽。“武术讲究的是动作到位,不然只是个花架子。”应大松说,虽说学武之初是陪着学生一起练,但他也丝毫不懈怠,从扎马步、压腿等基本功开始,先把下盘练稳。当时做民办教师,不仅要教孩子们上课,还要到生产队干活,应大松常常刚从农田干活回来,冲一把脚上的泥就跑到师傅家练。练武也使本来偏瘦弱的应大松身强体壮,“那时候腰、腿有劲,挑着300多斤的担能走10多里路。”

  同一时期跟着王贵宝学武的还有张修奎,张修奎原本就十分痴迷武术,慕名而来。“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传统武术在平日里已没多大用处,练武多为兴趣爱好,任何人不管资质如何,只要肯学,师傅都会认真教导。”刻苦训练的张修奎在武术上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第六届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上,他凭借七星柴和通背拳夺得冠军。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