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城关收购站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8年02月05日 09:49:11

  仇叶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宁海县城最热闹的黄金地段,中大街离桃源桥约50米处有家收购站。收购站里,既收人们生活、生产中产生的废旧物品;又收购猪、牛、羊、兔、狗等家畜皮毛、骨头;还收购猎户捕猎的角麂、山毛兔、山老鼠、黄鼠狼、花猫、田狗、狐狸、上树狸等野生动物皮张。大到上百斤重的耕牛骸骨,小到只有几克重的兔毛、鸭毛、鹅毛、鸡肫皮、牙膏壳等。

  为什么把收破烂的店铺设在闹市区?因为那时,收购站在人们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能让一件件物品变废为宝,成为国家工业原料,成为出口创汇之源;更重要的是能为市民解决油、盐、酱、醋、火柴、肥皂等零用钱,是市民不可缺少的店铺,也是最受欢迎的商店之一。

  城关这家收购站是城关供销社开的。它是个特殊行业,除了有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外,还有公安部门核发的特种行业许可证。收购人员都要具备一双火眼金睛,绝不收购盗窃来的赃品赃物。一旦发现赃物,还要及时与公安部门联系,提供线索让他们及时破案,以保护国家、集体、私人财产的安全。也可以说,他们是公安部门的眼线。

  收购站的经理吴阿姨,是宁波人,在宁海工作多年,后来在宁海成了家。她长得白白胖胖,接客待人和蔼可亲,一天到晚总是笑眯着眼。有人说过:“宁愿与苏州人吵相骂;不愿与宁波人讲白谈”,但吴阿姨讲话,总是把地道的宁波话频率放慢,用女性独有甜甜的口音,让人们听起来特别顺耳、特别亲切。站里员工年龄与她差不多的,叫她吴同志;年纪比她轻的,叫她吴阿姨,没有丁点儿官架子。她除了负责收购站全面工作外,还兼做财务工作。那时收购站业务繁忙,每一笔业务,一人负责验货、一人负责开票、出纳付钱,循规蹈矩,钱货分管,容不得半点乱来。一支牙膏壳、一只鸡肫皮,虽然只值1-2分钱,同样要开收购发票,每天要开掉好几本发票,做账时要分门别类,每旬轧账,按月做报表。每逢三、六、九县城市日,吴阿姨还要到柜台帮忙。

  那时,我国还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收购野兽皮张是收购站的一项主要业务,也是猎户重要收入来源,每年全国都会召开冬季狩猎会议。宁海山多,森林覆盖率高,水源充足,四季分明,各种野生动物品种较为齐全,狩猎工作走在全国前例,桥头胡区供销社吴主任现年93岁,1972年他代表宁海,参加过在江西庐山召开的全国狩猎会议,现在谈及狩猎、皮张等事仍津津乐道,引以为豪。

  城关收购站位于全县中心,是各种野生动物皮张的重点收购点之一,站内挂满各种皮张样品,特别显眼的是门口大玻璃柜内一只大老虎,虽是假的,但看上去仍勇猛威武,栩栩如生。让那个年代没有机会去动物园的孩童,一睹兽中之王的风采。他们到县城赶热闹,走到这里都会驻足不前,在父母不断催促下,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此次进城看到老虎,回家后成为向同龄人吹嘘的资本。

  城关收购站还是经公安部门特许,负责对全县猎户火药、铁砂、铜帽等特殊商品供应点。这些易燃、易爆,受管制的危险品,得严格管理,还得凭持枪证购买。

  收购站负责收购皮张的师傅姓赵,在辛岭山区长大,小时候头上生疮,长大后变成癞子,没有几根头发,但总是梳摸得平平滑滑的,个子不高不大,平时看起来还有点病怏怏的。他熟悉各种野兽,特别是每次看到猎户提着兽皮进店,一双眼睛就会放出光芒,用他高超的检验皮张技术,按质定价。

  野兽的皮张按用途分为裘皮、革皮两种。如黄鼠狼、狐狸、水獭等野兽绒毛长、密、柔软,用来制裘,是皮大衣、披肩、围领等的原料;岩羊、角麂、田狗等野兽毛疏、短、硬用来制革,是制作皮靴、皮手套、皮包等的原料。无论是制裘还是制革的兽皮,以寒冬出产为佳。因为冬季天气寒冷,野兽为了抗寒,身上的绒毛长得密集,业内有“冬皮如宝、春皮如草”的说法。1张冬季捕获的黄鼠狼皮,价值在10几元以上。1张春天捕获的黄鼠狼皮,正处在换毛季节,只值几角钱。用来制革的皮张也一样,产于冬天的皮张韧、软;产于春季的皮张糙、硬。同一季节的皮张,在质量一样的情况下,还要看它的尺寸大小。检验皮张一靠看:看它的大小、看它的色泽、看它的枪伤部位。枪伤在皮张的中间,而且砂眼孔多,就要降等级。检查砂眼孔的方法是放在阳光或灯光下照。二靠摸:摸皮张的柔软度、平滑度和厚薄度。三靠吹:用嘴巴吹开表面的畅毛,看它里面绒毛的密度,绒毛越紧密,价格就越高。四靠量:同等级的皮张,按尺寸大小定价,因此丈量皮张尺寸,也是确定价格方法之一。

  收购站负责收废旧物资的师傅姓施,50多岁的年龄,长得膀圆腰粗,满头银发,眼眉毛长得又粗又长,略带灰白色,更显得老当益壮。废旧物资很多是从生活垃圾中捡来的,有的是家里前辈人留下的遗物。收购人员既要有不怕脏的精神,又要有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很多顾客总是把废铜烂铁放在一起,拿到收购站来卖。不想让国家、个人吃亏,就得帮他们细心分选。老施拿着吸铁石帮他们分清铜、铁。收购站有大大小小的吸铁石好几块,附近的居民在深井打水,不小心把钥匙串等失落在水井里,老施还会帮他们用吸铁石吸上来。客户把报刊、杂志、书本捆在一起,他会帮他们拆散,挑选后分类作价;牙膏壳有的用铝制成,有的用锡制成,还有大小不同,收购的价格也不同,有的1分钱一支,有的2分钱一支,还有的3分钱一支,老施凭着丰富的经验,为他们准确区分定价。

  收购站收购家畜产品的师傅姓葛,在站内年龄最大,人长得很清秀,但干的活是最脏最臭的。收购兔毛、鸭毛、鹅毛等分档次挑选不算太脏。但夏天收猪小肠、牛皮、牛头、牛骨头等就臭气冲天了,苍蝇成群,令人作呕。猪小肠6角钱一副,放在桶里拌上盐,还要不停地翻动,让它均匀地吸收盐分,以防腐烂变质,据说猪小肠,在医药上能派上大用场。一张牛皮,摊开来有几平方米大,要均匀地撒盐,叠卷起来,防止苍蝇叮咬,防止出虫腐烂,影响制革质量。一只牛头,一副牛骨头,重量在几十斤到上百斤,也要均匀地撒上盐,防止生虫腐烂。在昏暗的仓库里,他默默无闻地干着这些鲜为人知的脏活,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时代不同,收购站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为了赶美国、超英国,发出大炼钢铁的号召。老百姓积极响应号召,砸锅卖铁,收购站生意红火。六十年代破“四旧”,废旧物资多,收购站生意更红火。

  改革开放后,流通体制搞活了,中大街闹市区街面屋身价倍增,收购站让位,搬到了大米巷口原废旧物资仓库。前面是店,后面是仓库,虽然房屋破旧,但经营起来还较方便。从那时起,猎枪管理更加严格。后来国家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猎枪全部收缴,皮张收购已无货源。收购站的老职工一一退休,几个中年人继续支撑着门面,生意早已没有在中大街时兴隆了。

  一股意想不到的浪潮,又让收购站红火了一番,那就是人们口袋里钱多起来了,收集“古董”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寻熟人找关系,来到又脏又臭的收购站仓库淘宝。喜欢集古币的人,在废铜堆里细心地刨,仔细地找,寻找到铜钿、铜板,一看是清康熙、乾隆年间的就喜出望外,协商着用最优质的铜材调换。喜欢古文学的人,在书堆里翻,翻到一本发黄的线装本,认定它有价值,就如获至宝,与收购站负责人协商,用现代最普通的书本换回它。爱好医学养生的人,也来收购站寻找奇书良方,功夫不负有心人,偶尔也能在废纸堆里找到老前辈留下的医书良方。更多的人戴着眼镜,在废铜烂铁堆里仔细寻找自认为有价值的文物、古董。后来有人把文革期间的报纸、刊物,作为特殊年代的绝版报刊,换回去珍藏。

  2006年在深化改革中,供销社解体,城关收购站也随之成为一段历史。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