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文艺频道  >  雁苍山  >  往事如烟
     高级检索
 
也生丁酉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8年03月05日 14:02:38

  方木

  正月刚过几天,邦德兄打电话来,说来看我,人已在我家楼下。此时,我正在外面,赶紧道歉,心里奇怪,怎么说来就来了,也不提前打个招呼?而邦德兄也奇怪,你不是病人吗,不是应该每天呆在家里吗?说来也是巧,我每日在家,正这一日杭州表弟过来,要住山上民宿,只好例外。

  邦德兄说,我带来本书,放门卫处,明天再约。他也干脆。我知道他忙,以为这是句客气话,就说,知道你忙,不用再过来了,东西我回来拿,心意领了。没想到,第二天他又发来信息,问可有回家?我过来。不是客气话,他来真的?心里别有滋味。一病多年,知道看望病人的为难,带啥东西,用啥表情,说点啥?我也为难。活成这样,自闭倾向难免。

  还在山上,不好意思啊,邦德兄!我连连致歉。他回个笑脸。

  想起来,我们已经多年没见,一通电话来去,竟无生疏感。我们交往的时间比较早。是在80年代初吧,那时他在城中小学,我刚分配到宁海中学,同校同乡的王老弟说有个朋友二胡拉得好,我带你去见见。我说好!我和王在老家当过教师,跟过戏班,没事也能拉几下,这是志同道合。记得是在桃源桥附近,偶然一见,有点惊讶。一直以为自己羸弱黄瘦,面容老相,现在竟来了个皮肤黑黑,长得更老相的人,自信心顿时爆棚!当然看看现在的邦德兄就知道,这是少年老成,专为艺术家打造的帅酷形象。

  邦德兄热情,善谈,握手熟练。一番客气招呼后,马上带我们到他的住处,烧水泡茶,一番闲话,方知我和邦德兄同年;看看长相,月份应该比我大,邦德兄就叫上了。王老弟和他有事聊着,我就四处看看,虽同是单身汉,但明显比我俩整洁,书别有类,物归其所。桌子上有本簿子,拿起一看,是手抄歌谱,正楷带隶的字,就像印出来一样。我求证邦德兄,他说闲时抄的。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邦德兄的字,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能写出这么漂亮的字。

  我把歌谱架起来,请他拉上一曲。几次推让,他是主人,我是初见,也只好主随客便。弓弦一动,就知曾经苦练。随着琴声渐扬,友情随歌而长。

  之后来往走动,或是各自忙碌。都到成婚年龄,我和王相继成家,邦德兄不见动静。知他钟情一美女,追得衣带渐宽,锲而不舍,几年后终是心愿得偿,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后他们几次搬家,我们总是例行“考察”,房子样式不一,装修风格各异,唯一不变的是书房中央的大桌,铺着灰不溜秋的厚毯,如果不是上面放着各种笔墨纸张,简直就一大床!我虽不懂艺术,但也知道这是书画作坊,上面常有习作或成品,或行或草,也许是先入为主,也许是歌谱留下的印象太深,总觉得这字歪歪扭扭,粗细不一,就说邦德兄,偷懒还是咋回事,好像没歌谱那字好啊?他笑笑,指指门边墙上一条幅,你喜欢这样的吧?我一看,还真是,内容“清馨出尘”,笔画端庄有力,我当即肯定:对,就喜欢这样的,内容字体都很好。他又笑笑,笑得意味深长。

  结果之后凡我搬家,他每次就送一条幅,内容、字体连装裱都一样。于是我家书房,就永远“清馨出尘”着。后来我们又一起进入新世纪,一起参评市名师,一起跟团东北考察,还一起住一个房间。后因书法名气日显,邦德兄调去宁波,先任一所以书法成名的学校校长,后为宁波大学书法教师,交往与距离渐远。

  一次我到宁波办事,宾馆与邦德兄住处邻近。他晚上过来,带着一堆书稿,说是要出本书法集,版面尚未排定,得请兄弟出出主意。随后摊开样稿,讲他的思路格局、排版处理,我只好胡乱应付。心想这邦德兄咋回事,明知我不懂这些,为何这番举动?细想应该是久未见之,借此一聚。

  后来就主要是听闻了。听闻他字越写越好,在全国性比赛中屡屡获奖;听闻他不断探索创新,成就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听闻他终成书法大家,让一字千金不再是神话!又听说美女妻子耳闻目染,勤学苦练,已是中国书协会员,也在书坛名声响亮;女儿自是从小培养,全国获奖时还挂着红领巾,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还真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

  我儿子结婚,说很想有幅邦德老师的字(儿子是邦德兄的学生,也是他的铁粉)。我有些犹豫,因为久未走动,也因为一字千金,但还是拿起电话。先一番问候,再说明本意,最后想客气几句:听说邦德兄现在身价不菲,一字难求,一平方尺得多少啊?他哈哈一笑,看来小日子过得不错啊,你会掏钱?多多益善!不几天,一大横幅在手,分文不取,儿子心愿得偿。

  这次邦德兄给我送来的书,叫《丁酉降》,是他新出的自传体散文,丁酉年出版,以传统的纪年方式,对丁酉年出生的自己进行了感怀式的回望。我特意挑了个有阳光的日子,坐在落地窗前,细细品读,让一天的时光,穿越过六十年的岁月。

  书中的邦德兄,我重新认识了一次。奇怪于书画中力求开拓创新的他,却以如此平实坦荡的文字来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是看山是山的境界;惊讶于他不仅二胡拉得好,还吹拉弹唱样样在行,摄影、绘画暗含书法神韵,小试身手写剧本,也能得个一等奖,艺术都是相通的这句话,难道说的就是邦德兄?感叹于他学无止境,一边当教师一边做学生,已是名家仍四处求访,践行了“一生无师,人人为师”的学问态度。为此我还解开了许多迷团:皮肤“沉着”是因为喜欢吃酱油,长得老相是因为海风吹得多,口才好是从小练的,走上书法之路,除了爱好,竟与方便、省钱有关;而且竟考证出书法还有养生、养正功能,邦德兄啊,你咋不早说,跟着你学个三瓜两枣,也让我少受些疾病困扰。

  书中的故事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都是兄弟姐妹一大群,都是饿过肚子做过农民,都会油漆手艺挣过钱,还都上过戏台演过戏,只是我演主角跟班,他演反角坏蛋(小得意一次);二胡都是在文宣队学的,职业都是教书育人,名师是一起评的,东北是一起去的……有太多的经历,在同样的背景和年龄中重合。而最想不到的是,竟然祖辈都是倒插门,家隔几个乡镇,又竟然都在胡陈港这个地方出过力,而且都是搞宣传。那是1974年,我作为历届生上高中,学校流行开门办学,把一班人拉到胡陈港进行实践劳动;老师会写字画画,我做过油漆学徒,于是两人搭对在半边山上尽情挥洒。

  这是一次人生的回望。60年风雨行程,浓缩在邦德兄平实通透的字里行间。这里有年少时的无知惹祸,困境中的本能自救,学业上的孜孜以求,这里也有难以割舍的至爱亲情,更上一层楼的意气风发……这也是一次精神的回望。方孝孺、柔石、潘天寿,是宁海硬气、正气、大气精神的象征,在“冠庄人”一章里,邦德兄为了祭扫潘天寿父亲的坟墓,问道寻迹,几经周折,既是代妻感恩,也是文脉追寻。而这更是一代人命运的共同回望。困难时期的树皮草根,文革年代的阴阳颠倒,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新世纪面临的价值选择,就像邦德兄书中所说:该走的弯路,一步也少不了。尽管很艰难,但过去了,就成了你的成年礼;过不去,就可能成为人生路上的绊脚石。无论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不要被残酷的现实击倒,顺生而行,做好那一段该做的事,完成那一段该完成的职责,从而铺实人生道路的基石,这是人生成熟的标志。

  在书中,我还发现自己摆了个大大的乌龙:开篇第一句“我出生在丁酉年十月,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为1957年10月23日”;而我身份证上写着1957年9月9日。虽然他为了多点油腥,我为了贪图好记有一、二天出入,但月份摆着,证据确凿。平白叫了几十年的邦德兄,这笔账怎么算?

录入:彭沐阳  责任编辑:彭沐阳  稿源: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舞龙庆元宵
·五丰社区积极打造女性文化品牌
·桃源举办更年期妇女保健知识讲座
·跃龙街道为岙里村党建把脉
·梅林提前完成全年无偿献血任务
·梅林组织学习传达习总书记 给梁弄...
·桃源王社:“红色引擎”推动乡村治理
·桥头胡基层妇女干部赴象山“取经”
·县兰花协会联手同乐园
·一对老夫妻 温暖两县人
  图片推荐:
电影《故事之恋》拍摄正酣
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
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西餐大师炼成记
乐享春游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