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门 前 溪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8年05月14日 10:15:46

  ●仇叶祥

  1

  老家村庄坐西朝东,村口有条溪,溪水从南向北流淌。溪流不长,它的上游是饭店坑,中间汇入了一条更小的祠堂坑,经过庙山汇入金溪,全长1500米左右。溪滩也不宽,最宽处约50米。一条极普通的溪流,一个极普通的名字:门前溪。

  近年来,国人寸土必争,人们在溪坑的两边,筑坝、造田、造房屋,门前溪就更狭窄了,最宽处也不到30米。这条很不起眼的溪坑,在不同年代里,建造了4座桥。

下游石拱桥

  下游的石拱桥,建于明清年代,现仍保存完好。但早在几十年前,就很少有人行走了,桥面上长满了杂草和藤蔓,不到近处,已难见桥身。远远望去,让人感到这桥的年份更久远、更神秘,观赏的价值也就更高。

  这座桥的西头是庙山,早年建了个湖山庙,庙里塑了郡主爷,保佑着一方百姓的平安。善男信女们冬天给他穿上官服,夏天给他换上蓝衫。正月里村里演戏,村民们还会鸣锣开道,把郡主爷抬到祠堂看戏。那年破四旧,郡主爷塑像被捣毁,庙堂变成仇家、杏树、岙胡3个大队的学校。后来学校合并到梅林街,寺庙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现在的殿堂更雄伟。

  桥的东端是仇家、杏树两村最好的良田,这里田坵大、土质厚,灌排水方便,种麦子、种水稻都适宜。一条通向梅林街的鹅卵石古道,道路旁建了个较大的路廊,供南来北往的行人歇脚、避风挡雨。路廊内有免费供应的开水,开水装在小缸里,缸上加盖。旁边的廊柱上捆着一根毛竹脑头,竹脑头的叉枝上挂着喝水用的竹滚筒。竹滚筒用毛竹制成,取一节麦饼杖粗细的毛竹,一头是竹节,就像是茶杯底,一头用刀削出斜形的圆口,让人喝开水时便于入口。竹节中间插一根竹筷当柄,用起来既方便、又卫生。

  路廊里,还挂着做善事者提供的草鞋,那是免费供应给长途跋涉者穿的。有的过路人穿走草鞋后,会在墙孔弄里塞上1—2块钱作为回报。那时虽然家家都很穷,但这种钱,谁也不会昧良心,把它偷放在自己口袋里,怕来世遭报应。这些钱,留给做草鞋的人买络麻,让他们继续编织草鞋。

  2

上游石拱桥

  最上游的也是一座石拱桥,建在饭店坑交界处,是去相见岭的必经之路。建桥时间也在明清年代。这座桥在杏树村庄旁边,每年夏天杏树村人、住宿在饭店坑的过往客人,晚上会在桥上乘凉聊天。桥头上凉风习习,蚊子也少。我也常去凑热闹,听他们天南海北地闲聊,听他们讲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

  第三座桥建在两村中间,用石板垒起两个厚实的桥墩,桥墩入水一方,打造得尖尖的,据说这样可以减少洪水的冲击力。桥墩上用两块石板作桥面,故称双板桥。村里人说:两个村口虽都有石拱桥,但石拱桥是拱型的,挑着重担过桥,上坡、下坡都吃力。有了手拉车、自行车后,从石拱桥上行走,就更不方便了。于是两个村庄合力,建造了这座双板桥。

重建的双板桥

  1956年8月1日的那场特大风水,把道路两旁的大树连根拔起,建在饭店坑旁边的部分房子也被洪水冲毁,双板桥也没有幸免。双板桥被毁后的几年,我国连续3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村民们缺衣少食,无力重建双板桥。直到1961年,才重新修建双板桥。重建的双板桥,为了便于自行车、手拉车的通行,加阔了桥墩,在桥墩上铺了3块石板,但村里人仍然称它为双板桥。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