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文艺频道  >  雁苍山  >  往事如烟
     高级检索
 
试验田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8年07月30日 09:48:52

  王德标

  1959年初春,我29岁,在县委农工部工作。这年,县委决定抽调一部分年轻的机关干部到农村去接受劳动锻炼。于是,我便和其他13个同志一起,下到了竹口公社。我是这个组的组长。

  当时,宁海和象山合并一县,县址设在力洋,县名叫象山县。我们组14个人,年纪最小25岁,最大30岁,平均年龄28岁,都是青壮年,按年龄在农村都是工分十分底,但我们组的组员大都没干过农活。我们组象山人多,宁海人少,有姓蔡李陈王张叶等等,我们之间所有人的称呼,都是姓前加个老字,叫老蔡,老李,老陈等等,虽然都是青年,但听起称呼都像是老同志。

  到了竹口公社后,我们马上就开始了劳动锻炼的日子。那段时间,我们中饭都在公社食堂吃,晚上睡在农户家,我和另外姓蔡和李的两个象山同志睡在队长善根家。老蔡,三十岁,脸漆黑,是个高个子,渔民出身,他常说,他干农活就像是刚下海摇橹,干不像。老李,26岁,人长得白白净净,象山丹城人,其父是开小店的,他是个出家门进校门,出校门进家门,后又进机关工作的人,没有农业经验。

  当时,正逢春耕种早稻。我们首先学的是插秧。种田其实很有技术,拔秧和插秧都要用三只手指头,否则生活做不好。我因为当年种过田,所以插秧还顺溜,不过由于长时间没参加过强度劳动,二三十米长的田,插了一两个来回便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更可怕的是田里的蚂蝗,叮得我们组员人人大腿鲜血直流,我们组的老陈被叮得更甚,整条小腿竟然爬满了蚂蝗,情景十分恐怖。

  六月夏天,收获早稻时,割稻、打稻、担谷最辛苦。我们组每个人都被太阳晒得脱了张皮。虽然我人瘦小,但我是担谷组里力气最大的,我15岁就在山里担柴,担谷并不算吃力。满满的两筐谷,我一口气能担一里路,再换个肩,就能担到大队的谷仓。有次,同组的老葛帮我称了一下两筐谷的重量,一称竟然有195斤重。

  那时候,“大跃进”到处放卫星,虽然我们不放卫星,但我们的劳动热情也是空前高涨。割了早稻,要种晚稻了,我们积极响应县委开展劳动竞赛的号召,向隔壁村的花山头劳动小组提出了开展种试验田晚稻亩产竞赛,花山头劳动小组也当即应战。我们小组找到了一亩方方正正的水稻田,积极投入竞赛中,大家一致把目标亩产定在1200斤(当时,农村晚稻亩产仅700斤左右)。为了达到目标,我们小组定了四条措施:深耕细作,合理施肥,坐株密植,精心管理。第一、三、四条都没有问题,只要我们努力劳动,精心管理就行。但要达到目标产量,关键还在于合理施肥。农村有句谚语: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要高产,肥料氮鳞钾一样都不能少。但那时化肥奇缺,肥料只有自己想办法。

  氮肥还是有办法搞到。一是自产,我们小组严格规定,自己的大小便一定要方便在自家的料桶里,积少成多。有天傍晚,我看见老李在院子外树林里撒尿,我非常气愤地批评了他,因为他肥水外流。二是去宁海中学的厕所拉学生的粪便。记忆很深的是,那天我们组14个人,4人留守,10人去拉。当时天气很热,但我们却士气高涨,几个人穿着汗衫短裤,推着料桶车,还大声唱着歌。宁海中学离竹口15里路,路面不平坑坑洼洼,一路上粪便都溅了出来,弄得大家满身都是臭哄哄的。我开玩笑地安慰说,这肥料怎么这么香。惹得大家轰堂大笑。拉到田里,我们就把粪便倒下去,前后拉了许多车,倒得满田都是。然后,我们又把田耙平,耙平后就开始插秧。

  底肥有了,秧苗就生长得好。随着晚稻的茁壮生长,开始要追肥,追肥要施钾肥和鳞肥。钾肥我们听从老农的建议,用柴草烧灰。我们小组分工,我跟老蔡等四人到凤凰山上去砍柴,其他同志都去竹口山边割草,柴草晒干后,我们就把它们担到空地上,柴打底,草在上面,起火烧灰。有了草木灰,钾肥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最伤脑筋的是鳞肥。凑巧,那天我在村里碰到一个“闲话精”。平时他出现在哪里,哪里就热闹。当他听说我们搞不到鳞肥,就给我们出了馊主意,他说海里的各种蟹,青蟹、白蟹、红钳蟹不是很好的鳞肥吗?大家一听,好像是豁然开朗,蟹确实满身都是鳞质。

  就这样我们小组当夜召开抓蟹动员会。第二天,我们小组组织了8个人向村民借来鱼篓,浩浩荡荡地去桥头胡黄墩桥头海边抓蟹。可到了海边,却没看见什么蟹。渔民出身的老蔡有经验,老蔡说,今天有太阳,蟹都钻洞乘凉了。老蔡到海边,踩上一脚,洞里就能跑出一只红钳蟹,一抓一个准。我感到好奇,老蔡告诉我,你要学看蟹洞,发现蟹洞后,你在洞口边用力踩一脚,红钳蟹就会跑出来,你候着抓就是了。

  那天,我们8个人加起来也只抓到几斤红钳蟹,作为一亩田晚稻的鳞肥,自然是杯水车薪。今天,这事也只能是当作有趣的笑话来听。

  时间过得很快,晚稻收割了,一称我们组亩产998斤,花山头组亩产856斤。虽然这次试验田竞赛都没有达到预计亩产目标,但那一段农村劳动的经历,真是锻炼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录入:袁慧敏  责任编辑: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前童以“四个三”模式 打造“匠”...
·我县装备制造、电网等企业迎来政...
·西林水库扩容工程开展蓄水安全鉴定
·暑期远程教育公益课堂关爱“小候鸟”
·跃龙营造良好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
·“湖西之夏”戏曲纳凉晚会好戏连台
·县妇保院半个月收治16位EB病毒感...
·高温预警拉响 请小心“应烤”
·我县建立县域内金融机构网上查控...
·桃源健儿角逐首届乡村振兴村民运动会
  图片推荐:
电影《故事之恋》拍摄正酣
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
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西餐大师炼成记
乐享春游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