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汩汩清泉进万家
-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8年09月07日 08:26:47
-
记者何莎莎通讯员王景芳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饮用安全卫生合格的水更是多年来群众的心愿。在宁海的发展史中,自来水的发展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它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支撑着这座城市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我县城乡居民饮水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离不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革新变化,也离不开历代水务人兢兢业业的付出。
水之初:从井水到水厂的“一级跳”
年纪稍长的人们都能清晰地记得,在老式四合院的天井里,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接着一口口的大水缸,厨房里也放着一口水缸,大人们用肩挑、桶提送回家,一家老少的生活用水全赖这些大大小小的水缸。如遇旱季,溪水断流,水井见底,居民连基本的用水也无法得到保障。
1975年,为解决居民的用水困难,县政府选定宁海西郊溪南桥畔,引大溪水,建设宁海第一自来水厂。1978年,宁海第一自来水厂竣工投产,建有配套的大口井、一泵房、无阀滤池、加药间、清水池、二泵房、化验室等,并在跃龙山建有480立方米蓄水池一处,日供水2500吨,水厂采用处理工艺为水力加速澄清池+无阀滤池。后经1987年、1992年两次扩建和设备改造升级,第一水厂供水能力提升到2万吨/日。
县水务集团城南供水营业所营业科的科长竺兆宾,1985年12月退伍后进入水厂成为了一名机修工人,是水厂的第8位工人。回忆当年,他告诉记者,当时因居民长期受原来用水模式的影响,对自来水的好感度并不高,为此,上门宣传也成了当时水厂员工工作的一部分。当时实行的是总表制,一个楼道或一排落地屋就装一个总表,各户分表每月轮流抄收。
水之变:从水库水到饮水专管的“二级跳”
随着城区面积的增大和用水量的增加,第一水厂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用水需求。1993年,县政府决定在山河村东侧,向黄坛水库引原水,建设第二水厂,设计供水能力为5万吨/日,主要处理工艺采用微絮凝过滤,并于1995年底向城区供水,基本上解决了城区8.2平方公里的居民用水问题。
而作为水源地的黄坛水库,总库容1830万平方米,正常库容115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通过一条钢筋砼引水渠道直接通过明渠输送到第二水厂。
“因明渠漏损严重且存在较多不安全因素,曾发生拖拉机陷入渠道漏油导致全城停水。”竺兆宾说,为了确保供水安全,2002年底,我县铺设了一根黄坛水库至二水厂的引水专管,全长8.3公里,把原来易受污染的明渠引水改为全程钢管全封闭引水,这大大提高了输水的安全系数,为二水厂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原水保障。
水之计:从局部供水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三级跳”
“上世纪80年代初,城市供水仅局限于老城关镇内,供水人口仅2-3万人。2009年底,供水范围包括了7个乡镇(街道),用水人口约34万人,初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县水务集团负责人袁顺生介绍说,自2006年县水务集团成立以来,便以“民生水务,惠泽民生”为服务理念,以“服务、安全、和谐”为企业宗旨,以推进供水全城乡、满覆盖为目标,旨在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投入,建设了西溪水库、白溪水库、力洋水库加高扩容工程等一批水利民生工程,宁海自来水的原水在质和量上都有了飞跃,为我县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夯实了基础。
扩建后的二水厂,供水范围扩大到了城区跃龙、桃源、梅林和桥头胡4个街道和强蛟、大佳何、一市、越溪4个乡镇,梅桥片群众喝“咸水”已成为历史。二水厂即将与第三(黄坛)水厂联网供水,形成环状供水管网体系,供水管网将进一步延伸到黄坛等乡镇。同时,宁东、宁北、长亭、宁西水厂的陆续建成投产,解决了力洋、长街、西店、岔路、前童等乡镇及周边农村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十二五”期间,供水管网已延伸到17个乡镇(街道),各区域供水实行了统一调度。“十三五”期间,区域联网供水将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将全面实现。
-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