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视点

熊孩子玩游戏花掉巨款 谁之过?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8年09月12日 09:11:58

  乙人

  前段时间,“宁海12岁孩子沉迷游戏,10天竟花掉了10万”的消息震惊了宁海众多家长。其实,类似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笔者网上随便一搜,《孩子玩游戏花掉15万元救命钱》《13岁娃玩游戏花掉近10万妈妈发现后手脚都软了》《熊孩子“败家”防不住,玩手游6天充值5万多元》等新闻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家长关注的焦点几乎都在“钱能不能追回来”这个问题上。笔者想问:早干嘛去了?

  对于众多手游、端游,家长普遍存有抵触、厌恶态度(自身沉迷游戏的家长除外),这一点笔者可以理解。而诸多惨痛的教训、家长的口诛笔伐也让互联网公司在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方面作出了努力,比如实名认证、防沉迷、限制消费等等。然而反观家长和社会,从中吸取的教训和进步远远不及互联网公司。

  首先,家长监管缺位。笔者查阅了数十篇熊孩子玩游戏花掉巨款的新闻,发现这些孩子的家长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普遍知道孩子玩手机或者玩游戏,但是不知道具体在玩什么,会不会涉及消费,事发后才追问;二是认为孩子对金钱没什么概念,不懂事,花掉的钱不算,希望可以追回。第一点恰恰说明了家长在监管方面是缺位的,笔者甚至碰到过某些家长为了“打发”孩子,主动将手机给孩子玩。而第二点,在笔者看来完全是托辞,许多熊孩子还知道花了钱将银行发来的短信删除,这不恰恰说明孩子其实知道利害?

  其次,网游管理制度滞后,没有实行游戏分级制度,缺少相关法律依据或行业规范。笔者了解到,2010年8月1日实施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技术措施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在提供服务时还应保证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注册,并绑定与该用户注册信息相一致的银行账户。但这些规定过于“笼统”,许多企业确实按照规定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因为许多熊孩子用的是家长的身份证、银行卡,由此又回到了家长监管问题。

  笔者认为,熊孩子沉迷游戏、玩游戏花掉巨款只是外在表现,“病根”还是出在家庭内部。对于青少年对网游产生的依赖,学界也一直认为,对虚拟世界上瘾恰恰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造成的。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高质量的陪伴时间,应给予孩子足够丰富、健康的课余活动,不应该打击过多,令孩子缺少成就感而使得他们在游戏中刷成就感。同时,应充分尽到监护义务,做到个人手机内账号、密码等信息对未成年子女保密,防止未成年子女擅自进行财产性操作。

  而对于网游监管部门来说,游戏分级制度迫在眉睫,监管漏洞亟待堵截。互联网公司也应该及时采取刷脸认证等有效技术手段,预防孩子利用家长身份证、银行卡进行不健康的游戏行为,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