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佼佼长街子 拳拳故乡情

——访《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郑志晓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8年09月22日 09:08:35

  记者卓佳洋

  他是从长街走出的读书种子,他是《求是》杂志的元老级人物,他是才华横溢德高望重的学者,他,就是《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郑志晓。离家多年的郑志晓一直密切关注着宁海的发展,带着寄语和厚望,他道出了对家乡的拳拳深情。

  乡村走出的读书种子

  1960年,郑志晓出生在长街镇青珠村。尽管村里信息闭塞、知识匮乏,但爱读书仿佛是他刻在骨子里的天性。从小,他就是出了名的勤奋,为了读书什么苦都能吃。只要一放下农活,郑志晓就一头扎到书本里,家里没书就问别人借,方圆几十里的书都被他搜罗一空。无书可读时,上世纪50年代的旧版教科书他都视若珍宝。“以前甚至还因为看书耽误挣工分跟哥哥闹过意见。”郑志晓笑道,那时,读书就是一件见缝插针的事。

  小小年纪的郑志晓以博闻强记、文章极佳而名闻乡里。小学三年级时,郑志晓的第一篇作文得到了时任中学老师苏小方的赏识,被拿到初中班级里朗读,由此在他心中种下了文学梦。1976年,郑志晓进入青珠公社五七学校,在半农半读的高中,他依旧嗜书如命、成绩拔尖。经过两年的努力与奋斗,1978年,郑志晓考入了浙江大学,攻读马列主义教研,农村娃自此迈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历史给了我机遇,如果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我可能一辈子都在田里干活。”郑志晓说。

  进入大学之后,郑志晓如鱼得水,更加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是老师们公认的最勤奋的学生。除了专业课程,郑志晓对文学类书籍最感兴趣,大学期间,他泡在图书馆里,遍读古典文学、国外名著。1983年,郑志晓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一开始在兰州,吃住不习惯,瘦了20多斤。”郑志晓坦言,那时,中学恩师苏小方和大学老师的回信鼓舞了他,这份师生情谊他铭记至今。

  作为一个农民子弟,低调踏实是郑志晓的本色。“我觉得我很幸运,学生时代碰到了许多良师益友,回忆起来都是美好的,天道酬勤,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才能把握机会,取得收获。”

  高端论坛元老级人物

  今年是《求是》暨《红旗》杂志创刊60周年,算来,如今担任副总编辑的郑志晓已陪伴杂志社经历了30余年的风雨。《求是》杂志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主要刊载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各部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负责人以及学术理论界“头面人物”的文章,是一个集结了重要理论思想的高端论坛,被称为“中华第一刊”。

  作为核心的元老级人物,郑志晓自1986年入社以来,始终兢兢业业,躬耕在党的理论宣传前沿。才华横溢、文采出众的他长期从事评论工作,38岁时就担任了杂志社最重要的部门之一——评论部主任。这个任职年龄在该杂志社没有先例,而且至今尚无新的纪录,由此可见其才华、勤奋及业绩之优异。

  从1984年至今,郑志晓撰写发表过近百篇学术论文、理论文章,出版了《土地经济》、《人口经济》等专著。在《求是》杂志社长期从事和负责言论工作,撰写或主持起草《求是》杂志重要评论、社论100多篇,特别是世纪之交的那几年间,凡是党内重大活动以及国家内政外交的重大方针政策,中央机关刊物所表达的重要言论,都有郑志晓的心血凝聚其中。

  从一个青涩学子一步一步攀上这个高峰,在大家眼中,郑志晓早已是名流大咖,但他依旧保持着初心,对于组织上安排的工作,对于他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他总是一丝不苟、始终如一地去做,坚持到底、追求完美。“做自己喜欢的理论工作,跟文字打着交道,对我来说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

  心系家乡的深情游子

  “乡愁是什么?是想起来就想哭的一种情感。”郑志晓说,宁海承载了他少年时的所有回忆,至今他仍能记起上下学路上,跟同学们穿越大片油菜花田的时光。尽管离开家乡已多年,他依然十分关注宁海的发展与近况,对这片爱得深沉的土地寄予厚望。

  近年来,宁海在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和“第一书记”驻村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36条”把农村小微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筑牢了乡村振兴反腐防线,“第一书记”给村里带去了更多优质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这一系列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基层治理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对此,郑志晓深感自豪。

  “这些年,宁海发展有了质的提升,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更加优美,乡村实现振兴,城市文明由政府推动变成了全民自觉,宁海的前途充满了阳光和希望。”郑志晓对宁海的近几任领导班子高度评价,认为班子开拓精神强,干事创业热情高、劲头足,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作为一个宁海人,他既感欣喜,也存感激。

  作为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郑志晓也希望宁海的基层理论宣传能更上一层楼,通俗易懂地解读好中央精神,让理论接地气,同时也要总结好基层经验,讲好宁海故事,传递出宁海好声音。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