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大道直行领风骚 不忘初心念家乡

——访《新京报》创始人、北京文投集团总经理戴自更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8年09月22日 09:08:35

  记者卓佳洋

  17岁那年,渔村少年戴自更从家乡宁海出发,踏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走进了人民大学。此后近40年,他从一个懵懂少年蜕变为“铁肩担道义”的媒体开拓者。与《新京报》共历风雨的14年,他坚定又执着地走在为真话、真相、常识和理性求索的路上,成为传媒史上的旗帜性人物。如今,他又再度启程,转型成为文化产业投资者。工作之余,年过五十的戴自更心中的思乡之情愈加浓厚,他常关注宁海,常回家看看。家乡宁海,已成为他心灵寄托安放的地方。

  渔村少年心有锋芒

  1963年,戴自更出生在西店镇团堧村。记忆里,小时候的沙滩、滩涂、芦苇塘里,处处留下了他的遐想与笑声。戴自更对文学的兴趣便是源于海滩上菜田里漫无边际的想法,小学三年级的课文《鸡毛信》、连环画《西游记》、《水浒传》里的各色人物,为他构建了一个想象中的虚拟世界。

  凭着对学习的热爱与天赋,初中毕业后戴自更考上了宁海中学。初入县城的少年第一次意识到可以靠自己的努力从渔村走出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说这是我改变人生的第一步,宁海中学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得益于老师的教导,我的学习成绩一直还不错。”至今,戴自更仍能一连串报出七八位高中老师的名字。

  高考后,偏爱文科的戴自更选择了人大中文系。大学里,他勤学苦读、才华出众,他激扬文字、意气风发,他内有锋芒、心存家国,人大让戴自更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梦想,想为国家、时代,也为自己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研究生毕业之后,抱着对《光明日报》学术和理论氛围的仰慕,戴自更进入了这家报馆。从江苏到新疆再到广东,他跑遍了大江南北,也积累了许多媒体实践经验。回到北京后,戴自更开始筹办《新京报》。

  扛起媒体改革大旗

  2003年11月11日,是媒体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日子,《新京报》正式创刊,戴自更首任社长。

  “媒体工作跟其他行业不同,它包含了方方面面,能把整个中国的发展历程看得全面清楚。”戴自更说,他和《新京报》都是幸运的。《新京报》诞生在改革开放的好时机,我国经济从一个相对落后的状况逐渐开始高速增长,再转向高质量发展,国力变强,老百姓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京报》记录、见证了这一历程,并在其中为呼吁社会公平正义、创造人民幸福美好生活贡献了一份力量。

  办报是辛苦的。作为时代的观察者,媒体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价值和作用,想法要超前,但又要把握度,努力寻找到平衡点。为此,戴自更不知遭受过多少非难和批评。但他心中始终对《新京报》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揭示和还原事件真相,二要讲一些发自内心的真话。在最困难的时候,仍要想着为正义、民主、公平发声。

  戴自更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的使命,能在媒体行业里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留下一些值得为人称道的事,那就足够了。他对自己的要求是,过了十年、二十年,回头翻看新京报,没有讲过假话,没有出尔反尔的东西。

  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戴自更是敏锐的。2012年开始,戴自更感受到了互联网对传统媒体行业的冲击,因此,他在新媒体平台方面作了一些布局。这些年,《新京报》跟腾讯合作创办大燕网,跟小米、360合作做了动新闻,用三维视频(动画)方式来呈现新闻,后来又与腾讯合作搞了“我们”视频。这些合作都取得了较大成功。

  家乡是心灵安放地

  “以前觉得还年轻,四海为家,东南西北工作过,随着年纪变大,家乡成了一个令我向往的地方。”戴自更感慨,宁海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片土地的情感愈加浓烈。在他的记忆中,家门口有一大片沙滩,旁边的芦苇塘常有野鸭栖息,能躺在那儿看日出日落,在海边捞点小鱼小虾。黄昏时,在海滩边回头望村子,炊烟从低矮木质平房蒸腾起来,那就是家的温馨。

  以前戴自更一年回一次家,现在回得比较频繁。“长大之后对家乡食物格外有感触,端午的粽子,秋天的梭子蟹,过年时的年糕,如同《舌尖上的中国》里面呈现的那样,家的味道忘不了。”戴自更还曾经带领《新京报》的团队来过宁海,体验宁海的山水美食、风土人情。

  作为常年在外的游子,戴自更常常关注家乡的信息,年初的时候,有个朋友把家乡映山红的图片发到了微信群里,“当时特别想回家看一下,就抽空回了宁海,沿登山步道走了一段,勾起了不少小时候的回忆。”面对宁海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戴自更很开心也很欣慰,“小时候跟现在差别特别大,现在村里物质条件好了,希望大家的幸福指数也能越涨越高。”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