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文艺频道  >  雁苍山  >  往事如烟
     高级检索
 
聊聊四十年间的事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9年02月18日 10:10:09

  戴里平

  生于困难时期的我,历经自然灾害、政治运动、改革开放,其中,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我人生大半的历程。今已老,现事历历在目,往事依旧清晰。

  七十年代末我成了“下放人”,赴越溪公社下应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记得那天,下应大队第四小队队长用手拉车拉我行李,往地处山顶的下应村走,我算是被贫下中农接管了。

  从公社到村,看看近在眼前,走走着实远,着实难。那时农业机械化刚刚起步,下应村各小队有一辆“现代车”——手扶拖拉机,田野上有机耕路纵横。农闲时,手扶拖拉机耕地,农忙时,手扶拖拉机上马路搞运输。海涂泥路面的机耕路被开得翻天覆地,一路坑坑洼洼,手拉车颠颠簸簸,人要捡制高点踩踏,一跳一跳着前行。人生第一次感受“路难行”。

  从下应村到白岌塘干活约需一个半小时,从下应村到红旗塘种棉花步行需一个小时。到塘地干活是每天必须的,走着泥土路,早出晚归,从晨曦绕绕到夕阳西下。

  回城关家是偶然。从下应村步行到城关家约需一个半小时。越溪亭头马路旁边有一间很小的房子,就是亭头车站,一个人既是售票员又是站长,三十来岁,口叼一支烟,手拿小旗子指挥车辆,牛得很。公交车很少,一票难求,买张1角5分的车票,乘客要向他敬烟点火呢。

  车子一到,争先恐后,买不到车票,还庆幸省了车票钱,走呗。

  老底子宁海人称汽车路为公路,习惯称马路,因车少,还有马匹行走吧。

  马路可不像现在汽车路平直、宽敞,路是泥土筑成,路面是砂石子铺就,一辆车过后,你得赶紧捂脸闭目屏气,因为尘卷风要裹挟你。

  脚踩在砂石子路面,会发出“嚓嚓”声。就这样,“嚓嚓”声一路陪我回城关家。

  马路维护有“道班”,车胎皮做成的弧形工具贴在路面上,由一只驴拉着走,清道夫牵着驴向前走,留下平整的砂石子路面。我常常目睹清道夫远去的背影想:你一天该走多少路啊?

  我梦想有一辆自行车,骑车回家,骑车干活。

  我这个“下放人”,每天劳累挣“工分”,一年下来“工分”换得85元钱,我高兴得没的说,因为,有些“下放人”还要“找出”(向小队交口粮钿)呢。

  有了这85元钱,实现了我的自行车梦:在县中大街大米行旧制商行购得一辆旧自行车。

  去越溪,必经白峤岭。那时的白峤岭比现在高,又长又陡,路面是砂石子,附着力极差,很不安全。

  后生人,力道足,屁股扭扭,脚蹬蹬;陡的路,就“S”型绕着上,从白峤岭脚到岭顶,一口气搞定呢。

  来城关,必经白峤岭。在岭顶开始耍“双脱手”:即手不扶车把,双腿挟车身以控方向,双手叉腰,身体坐直,车子在重力作用下,加速度越来越快,直冲岭脚。车胎辗过,马路砂石子“嚓嚓”四溅,风从耳边呼呼掠过,风驰电掣就是这般,那个爽啊,没得说。

  我进城工作后,用这辆自行车上下班。单位因每天要送情报,也有公车——2辆自行车。你骑我踏,2辆自行车除了铃不会响,其余零部件都会响。

  自行车逐渐成为宁海人上下班的主要工具。普遍用的是低价“野牌”或“二手”自行车,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是有头有面人物骑的,是身份的象征,在大街上遛几圈,引注目,自感容光焕发。

  到八十年代后期,杭州产的“海狮”牌自行车投放市场,受广大市民青睐。人们也不再追求名牌,实用就好。

  再后来,轿车成了代步工具,自行车逐渐退出市场,特别是公车改革后,私家车多得要政府出面治堵。开奥迪、宝马、凌志者也不一定体现其有着特别的经济能力和超人的身份了,因为很多人不差钱。

  平直宽敞的白路黑路通向山里山湾里湾的里辽村逐步村,所谓“村村通”呗。

  再后来呢?近几年自行车又回来了——共享单车充斥大街小巷。当年我用一年的血汗钱买的自行车,现在用手机扫一扫,爱骑哪就骑哪,神奇不?

  1997年,小平同志说“下放人”可以“拔根回城了”,我赶紧骑着破自行车加速回城关,阴差阳错驶进了一个不错的事业单位,端上“金饭碗”。其他人呢?全国“下放人”几千万,宁海也蛮多蛮多,回城啃老?游手好闲要成社会不稳定隐患。就业成了当时最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下放人”都是居民户口,那时,安排居民户口就业,是政府必须要做的。县政府拨招工指标,宁海针织厂、棉纺厂、化肥厂、布厂、通用厂等接收“下放人”。依然不够呀,就地解决:父母内退顶岗;照顾安排本单位职工子女。

  老县政府有间2层木屋的1楼1间房,有块小小的木牌写着“内务局”(劳动局),市民络绎不绝到此要求就业。

  计划经济,政府大包大揽,只为“就业”而招工,无虑生产需求否。

  就业,失业。1993年到2001年,企业转制,职工下岗。固有就业模式打破,固有就业概念转变,来得太快,下岗者一时难以接受,哭爹骂娘,情有可原。

  小平又发话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你先富起来何乐不为?哭爹骂娘是富不起来的。吃螃蟹者自会有,于是自主创新方兴未艾,“万元户”一个个冒出。有的下岗者又上岗,有的“公家人”安分守己,有的“公家人”“下海”,并不断跳槽,活力四现。深圳人说“无本事者请坐机关”。

  大道至简。观念转变,决定行为方式。看看,现在政府不管你是白户口还是黑户口,概不安排就业,同时,不管你是白户口还是黑户口,都可来机关、事业、国企上班,考试呗。笔试面试,考场纪律,纪检行动,现场监控,公正公平公开。是好驴,就出来遛遛。

  每年春节,滚滚车轮载着数亿人次进行史诗般大迁徙,大半国人为就业奔波大江南北,盘活人才市场,盘活市场经济。打工者就是就业者。

  观念的转变,来自改革;改革,才能破旧立新。

  我父亲是“公家人”,领“公”(工)资,住公房。但,公房不是那么好住的。难申请呀。我小时候,父亲常常拉着载有全家家当的手拉车搬家。小北门、小米行、杏树脚、西门外,轮番搬住。像“大篷车”那样居无定所比喻不为之过。

  旧县政府大院后,有一间平房挂牌“房管所”,2人掌管全县“公家人”住房的调配。那时,“公家人”多穿中山装,表袋插一支钢笔是“公家人”特殊符号又是有知识的象征,市民惯于尊称有知识者为“同志”,姓白者,尊称“白同志”,姓黑者,尊称“黑同志”。房管所的白同志黑同志在家里,在路上走,总有人围追堵截:“哎呀,白(黑)同志,黑(白)同志,总算找到你啦,总得给我的房子解决一下呀”,既堆笑脸又敬烟。黑白同志眉头一皱,曰:我头都疼死啦,现在没房子,等着吧。若心情好,黑白同志会掏出钢笔记一下:“有数啦”。我亲眼看见有人把四指阔的河鲫鱼往黑同志家里送。

  公房来自哪?地、富、反、坏、右的征收房,一些单位的仓库修整一下,还有一些单位的屋,如小北门的“宁海越剧团”,等房,均是房源。

  公房啥样子?低、矮、破、旧,大杂院。纤维板隔房间,棕绷、木板搁木凳便是床;大人睡里间,小人睡外间;共用灶头也普遍,没有卫生间是常态。

  没有卫生间,尿盆粪桶是家庭必需品。每天早晨由小人端出尿盆粪桶倒入分布于小巷小弄的“茅坑”,然后,在饮用水水井边、溪流旁,小人手执竹刷子,对尿盆粪桶一阵子洗涮涮洗涮涮。此,不光是小人每天之职,大人、男人常事之。此,现代青年不可想象之。

  八十年代中期,各单位开始公款建公房。此公房比彼公房高级多了,有简单套间,有卫生间,用抽水马桶呢。资金紧张,房子不多,就论资排辈,当然,领导先分房。分房成了“公家人”的大福利。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998年房改开始,即,不能再建公房了。

  时代在发展,欲望在膨胀。居者有其屋思想必代替居者有其住思想。

  居者有其屋,容易吗?建房买房,天大的工程,天大的钞票,在九十年代不是很多人可以做到和希望的。

  但是,如今,居者有其屋,是必须的;宽敞舒适高档小区、别墅,是追求的目标,上海杭州投资购房是时尚。

  又回到原点:就业和居者有其屋一样,观念的转变,思想的解放,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而观念的转变,得来自改革,改革才是发展的动力。

录入:袁慧敏  责任编辑: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十里梅香”香动梅林
·全城欢动闹元宵
·别样“团圆”宴 欢喜迎元宵
·欢乐庆元宵
·桥头胡吹响练兵集结号
·大佳何镇“跑道”养鱼经济生态效...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服务重大项目...
·离乡不离党 流动不流失
·压岁钱怎么花,是个技术活
·深甽中心卫生院优化流程让病人少跑腿
  图片推荐:
电影《故事之恋》拍摄正酣
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
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西餐大师炼成记
乐享春游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