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文艺频道  >  雁苍山  >  文林诗海
     高级检索
 
青瓦素心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9年05月27日 14:36:15

  王文成

  某年某月,某个理由,我进了城。不经意间,竟成“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陶者”一族了。

  住的高楼大厦,越长越高,顶天立地的。屋顶的片瓦,地上的方寸,离得也远了。虽然产权证上给写了多少建筑和占地面积,那都是“水底的月”捞不起,“镜里的花”摘不得。多年以后,重温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从悠远的历史深处,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秦砖汉瓦”。揪心难受的,不啻为灰飞烟灭的阿房宫扼腕痛惜,也叹嘘起自己来,连一块汉瓦(准确地说是汉瓦的远孙)都没有了,这个汉人身份似乎也有些名不副实了。

  拿什么来证明自己,恐怕得回祖宗的地去寻找。破旧不堪的两间两层砖瓦木结构房,颇有岁月了。底层的墙是四面漏风的石头墙,大小溪石错落,日子久了,墙缝里满是尘埃,沥上雨水,像是人工泥巴嵌墙似的。二楼算是砖墙,从残破处可见是空斗的,祖上生活不易,能省几块砖头也就省了。屋顶就是柱上的梁,椽上的瓦,祖祖辈辈的遮阳挡雨全靠它。过去文人,常为居室取名,曰陋室、书巢、精舍等等,主人的精神健硕着。我贫寒的祖宅,可不敢奢望这个,也没有撰联、题额什么的。门窗是有的,既不是“倚南窗以寄傲”,“高卧北窗??自谓羲皇上人”那种,也不是“理想的爱人,总是从窗子出进的”那种。门窗平凡至极,只有将就地用着。就透风透光而言,门里有窗,窗里有门,如今都烂了。

  瓦片对我们不无重要,小时候一觉醒来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它。晴朗天,阳光从瓦缝里溜下来,悄悄地告诉我,该起床了,帮助家里抢点农活。风雪夜,噼里啪啦,告诉雨点或雪子的大小,不用竖起耳朵,也能倾听整个雨雪世界,此时看小说、连环画《林海雪原》、《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更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

  我知道在以前的农村里,青瓦和青砖一样,都是最普通寻常之物。旮旯堆里,可以随便找出它和它的破落兄弟来。上天入地是它们的命运,上天可以翻新在屋顶紧要处,入地可以遗弃在角落陷进泥垢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给了我们足够的理由,不需要刻意去保全几块完整的瓦片。门前屋后的院子里,黑色的泥土里,已留下许许多多的破砖残瓦。不问出处,不问世事,俨然成了这个世界的沉默主人。

  我们的祖先从洪荒时代走来,钻过山洞,搭过茅毡。到了商朝,人们用双手开拓出智慧的脑袋。会制陶了,懂得陶可盛水,也可挡水,瓦正式诞生了。人们在渐渐告别茅草房的同时,砖瓦房在青涩中铺展过来。这一铺,铺出了秦砖,铺出了汉瓦。“秦砖汉瓦”联姻,坚如磐石,稳似泰山,数千年风霜雨雪奈何不了。

  回味青瓦,它有岁月沧桑感,有自然的亲近感。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砖瓦房里,破旧与修葺总在转换之间。一砖一瓦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一砖一瓦倾注了他们对家对未来的爱。过去,我们的乡人,出门在外,与家人联络,以一片两分的青瓦作为信物,缝隙对上了,便把放心的话、养家的钱让人捎带走。而最重要的,青瓦它还有儿时的梦。“圆圆一泥罐,噼啪四分开”,这是关于瓦片的谜语。放在小时候,没有见过或参与过制瓦过程,是不敢想象的,一块块青瓦片是由“薄泥罐”状烧制四等分而来。奶奶的谜语做在夏夜,引得幼小的我们经常猜作可口的西瓜。多少年过了,迄今还记得当时笑得如同弯月一样。

录入:袁慧敏  责任编辑: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大党委”聚焦“小民生”
·银河护“未”在行动
·桥头胡严查违禁渔获物销售
·重温誓词促行动
·党员结对共建活动走进阳光家园
·一市举办首届厨娘厨官争霸赛
·深甽镇“小网格”编织平安“大网络”
·中高考倒计时:饮食心理双管齐下...
·精湛医术反哺家乡 浓浓真情温暖人心
·县委统战部“同心益行·健康护航”...
  图片推荐:
电影《故事之恋》拍摄正酣
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
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西餐大师炼成记
乐享春游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