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宁海平调:古老剧种薪火相传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9年06月04日 09:08:33

  图为1980年5月宁海平剧团戏曲训练班一周年师生合影(图片由宁海县档案馆提供)

  记者卓佳洋通讯员邵颖玢王静雅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的文化艺术。宁海历来有观戏之风,清末民初,宁海平调作为地方戏曲的代表,在浙东三门湾一带享有盛名。

  宁海平调的表演紧抓人物情感变化,于粗犷中展现细腻,并且善用特技,以一些夸张性的“小动作”取胜,例如口含獠牙、吞吐自如的“耍牙”表演,口技模仿“吃粥”,惊险的高台“打瞌睡”和小丑的缩身“雀步”等。这些特技的运用,对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起到绝妙的效果。但目前仅存“耍牙”特技。

  新中国成立后,宁海平调几经沉浮。1960年,宁海平调剧团成立,长达几个世纪被视为“土包子”的地方戏曲,成了受政府保护的文化艺术团体,走上正轨。剧团广招人员,加工大戏,开始频繁地巡回演出,并拓展了演出空间。在临海、天台、慈溪等地剧院表演时场场爆满,甚至有观众半夜起来排队买票。但剧团的辉煌至文革时期戛然而止,宁海平调从此走进低谷,淡出舞台。

  1980年前后,宁海平调剧团重启,后因顺应市场经济需求,于1983年增加了宁海县越剧团的牌子。但平调并未被遗忘,1995年5月,宁海县平调研究会成立,呼吁更多力量抢救、保护、传承这一古老剧种。2006年宁海平调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宁海平调传承难的窘境有所好转。

  近年来,在宁海平调艺术传承中心和宁海县平调研究会的抢救性挖掘和保护下,宁海平调再次兴起,相继推出《金莲斩蛟》《白雀寺》等平调大戏和一些精品折子戏亮相省、市舞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演职人员,并借助百姓大舞台提高了本地影响力。2018年,宁海平调赴香港演出,更打响了品牌,扩大了知名度,使平调发展迎来了曙光。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