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缑城周刊

朱开益:把城市发展装进画册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9年06月21日 09:45:18

  

 文/卓佳洋图/罗静

  【人物名片】

  朱开益,生于1945年,宁波余姚人,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1971年底分配到宁海,长期从事文化工作,2006年退休。副研究馆员,系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原理事、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原常务理事,宁波开明画院画师,宁波政协书画院画师,宁海书画院副院长。擅长花鸟、山水画。曾在杭州、宁波等地举办个展,出版有《江南民间木雕艺术图集》、《朱开益画集》、《意写宁海·朱开益画集》、《髟墙无语朱开益中国画展作品集》等。

  【人物语录】

  我常以中国画写意的形式,描绘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并把它展现出来。我的画里,有古村院落、山海秀色、城市一角,这些年来,宁海与宁波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有幸能做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画图不做“背时人”

  1971年,从浙江美院毕业的朱开益被分配到了宁海县文化馆,从事群众美术这方面的工作。刚踏上宁海这片土地,朱开益就被这里的蓝天碧水、秀美风光深深吸引。从桃源桥到北湖,几乎每走两三步,就有一棵大樟树,枝叶稠密。

  县文化馆的办公地点在城隍庙里,但基础设施建设还没跟上,县城里装上了电灯,未通自来水,石子路上随处可见家禽粪便,按现在的标准来说,就是“脏乱差”。

  每到节假日的时候,朱开益都会坐大巴车回老家余姚。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从宁海往返余姚,要走甬临线从宁波转乘,路面铺的是沙石,车子开起来灰尘特别多,一趟坐下来“满头白发”。

  有感于此,2015年的时候,朱开益画了一张《交通枢纽》,条条大道,四通八达,去哪儿都很方便。以前,回余姚老家需一天,如今,有了高铁、高速公路,到余姚只要一个小时不到。

  “正因为深有体会,所以画出来才是有感情的。”朱开益说。他原先专攻画人物,但画着画着,就觉得缺乏个性,难以突破,就想从画花鸟中找到画人物的出路。可让朱开益没想到的是,真正画下去了,他却发现画花鸟是个无底洞。越画越深,越画越觉得有意思。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画到现在,成了一位真正的花鸟画家。

  朱开益花了很多心思,看潘天寿的美术论文集《听天阁画谈随笔》。这本书对他的绘画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从潘天寿的美术论文集《听天阁画谈随笔》中感悟到,画者要沉下心来,感受生活中的细节。画要有新意,就不能违背时代潮流。”在宁海期间,由于工作原因,朱开益要下乡配合工作队,和农民同吃同住,一起劳作。因此,一直在走,一直在画,几乎跑遍了每个乡镇村落。虽然来自余姚,但他已经比宁海人更像个宁海人了。每看到感兴趣的事物,朱开益就在速写本上记录下来,回家再慢慢揣摩,进行创作。

  用笔墨记录变迁

  来到宁海近50年,画了多少朱开益自己都数不过来。他家的书房里,画架上、抽屉里、柜子顶,撂满了厚厚的画作。题材都来源于基层,每幅画都有一个故事,不知不觉积累了许多关于宁海发展变迁的素材。

  在一幅名为《闲置》的画里,朱开益画了山民家中的一根屋柱,屋柱上悬挂着一把柴刀。柴刀曾是山乡村民必备的农具之一。一日三餐均需柴火做饭,现在村里家家户户用上了液化气,方便节能。村民不用上山砍柴了,柴刀挂起来了,山林得到了保护,林木郁郁葱葱。桑洲是朱开益常去的一个地方,这些年大变样了。他画了一幅《农家后门口》,描绘的是桑洲南岭村一民宿的后门,废弃的石磨、石槽、旧瓦罐被利用起来,种上了花草,配上古色古香的民宿,颇有野趣。

  他画的乡村朴实无华,极具乡野气息,又具有现代感,折射出时代发展的印记。《太阳能》画的是乡村家家户户屋顶上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既环保又省电;《古村巷口》这幅画里,古色古香的小巷口停着一辆时髦的小轿车,看似不搭调的两个场景,和谐地体现出村民生活的改善;《广场舞》则来源于晚饭后路边空地、广场上热火朝天的文化娱乐活动。

  朱开益画村里的日出日落、田野小巷,也画城里的高楼大厦、车流人潮。一枝一叶、一树一花、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街一巷、一人一物,都是在生活中信手拈来的题材,没有刻意的造作和结构。在朱开益的生活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画画的源泉。这种自然化、天然性的创作风格,让人身临其境地走入画里的小城春秋,感受他对这个地方的万千情愫,体会时代更迭中的变化。

  文化事业迎来新时代

  因美术人才的缺失,1980年,县文化馆办起了较为正规的美术培训班。那时大家生活条件不好,馆里还给农村来的学生发放补贴。朱开益负责辅导素描、色彩,吸引了许多绘画爱好者来学习。经过培训,很多人考上了专业的美术院校,其中就有葛晓弘、华海镜、王琛、陈龙等一批现在较为知名的画家。当时时兴农民画,他辅导学生的农民画作品还获得了省市大奖。

  宁海是潘天寿的故里,喜欢画画、有一定基础的人不在少数。随着美术培训和教育的正规化,一批又一批的书画人才得以成长。但在那个时候,学校专业美术教师是空白,于是,朱开益和美术教研员吴昌卿经常一起奔波于宁海各地,画橱窗画,画黑板报,教学生,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在每个学校都培养起一个美术教师。2006年,宁海开始在潘天寿小学、潘天寿中学、宁海知恩中学招收美术特色班级。2007年又成立潘天寿艺术幼儿园,打造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美术特色教育体系。这些年,宁海美术教育成绩斐然,每年有10来名学生进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高等院校深造。

  在文化界耕耘多年,朱开益始终关注宁海文化事业发展。退休前,朱开益当过一届县人大代表,两届县政协委员,对此给出过一些建议提案。近年来,他欣喜地看到,宁海大力推进文化强县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群众文化日益繁荣,获得了“中国婚嫁文化之乡”“全国古戏台文化之乡”“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华诗词之乡”等国字号荣誉。目前,县内有1个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国家一级文化馆,还有潘天寿故居等3家国有主题性博物馆和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等8家非国有博物馆。乡镇街道建起了文化礼堂、图书分馆、流动图书站、农家书屋。城市文化综合体——潘天寿艺术中心、文化中心也于去年10月开工,不久将建成投入使用。“日久他乡即故乡,作为生活在宁海近50年的一位画家,我为宁海的今天感到自豪。”

在宁波的个人画展
在余姚老家办画展
部分画作

责任编辑: 邱雯雯    稿源宁海新闻网